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太康失国

【答案】太康失国是指夏朝政权易手事件。夏启死后传位给太康,太康终日宴饮、游乐,不恤民事,荒淫无道,引起内乱,从而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东夷有穷氏首领后羿看到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则乘启子武观叛乱之机,起兵攻入夏都,赶走太康,“因夏民以代夏政”,夺取王位。史称“太康失国”。

2. 墨家

【答案】墨家是指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因创始人墨翟而得名。墨家提倡“兼爱”,即无差别的爱。反对儒家有层次、差别的“仁爱”,同时主张“非攻”,谴责列国的兼并战争。政治上,其提出“尚贤”,希望上自天子、下到乡里的各级职务都能选贤任能。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主张“节用”,反对儒家倡导的厚葬和礼乐建设,认为这都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其世界观则强调尊天、尊鬼,迷信色彩较重。墨家的信徒人数很多,拥有严密的内部组织,带宗教和苦行的色彩,战国时期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3. 剃发令

【答案】剃发令是指中国明末清初时期清政府强迫汉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等,改剌满族发型的政策。顺治元年,多尔衮进入北京后,即宣布京城内外军民人等尽行剃发以示归顺,但遭到北京人民的强烈反对,不久被迫停止。次年,清兵进入南京,弘光政权灭亡,清廷于六月再次颁布剃发令,规定京城内外以十日为限,各省地方在接到命令后为限,所有文武官民都要剌发,衣冠服饰也要遵从清制,违抗者杀无赦。由于这项政策涉及民族文化认同,原因之一是为了消弱汉族的民族意识,方便统治,引起各族人民,尤其汉人的强烈反对与抵抗,结果遭致清廷的严厉处罚和血腥镇压从而加剧了清初的民族矛盾。

4. 初税亩

【答案】初税亩是指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其内容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 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即对公田征收其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税赋,对公田之外的份田、私田同样根据其实际亩数,收取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赋税。故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税率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一。初税亩的实行,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使我国历史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发展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5. 《梦溪笔谈》

【答案】《梦溪笔谈》是我国北宋时期沈括撰写的一部笔记著作。沈括的《梦溪笔谈》共有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1篇。它是沈括平生的读书研究和观察自然的记录,包括了文学、艺术、历史、政治、科学等方面的内容。全书以很大的篇幅记载了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它涉及了天文、地理、数学、化学、生理学、医学以及科技诸多方面的内容。这本书被视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6. 开皇之治

【答案】开皇之治是指隋文帝开皇年间出现的繁荣安定的局面。隋统一中国后,消除了南北长期对立的局面,为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隋文帝坚倡导节俭,节省政府内不少开支、废除了不必要的杂税并设置谷仓储存食粮。同时他采取劝课农桑、轻摇薄赋的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安定,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而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都较快。因此,他所统治的开皇年间,史称“开皇之治”。

7. 大汶口文化

【答案】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重要的遗存之一,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泰安县大坟口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和江苏省。大汶口文化的陶器特征明显,社会经济已发展到较高水平。己发现的许多刻划符号被认为是古老的象形文字。当时的社会已产生严重的贫富分化,私有制逐渐形成,氏族制度瓦解,非常接近阶级社会。

8. 郭守敬

【答案】郭守敬字若思,是元代科学家、数学家和水利学家。擅长水利和天文历算,曾担任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1276年修订新历法,经4年时间制订出《授时历》,通行三百六十多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为了纪念他,邢台市将一条主要的街道命名为“郭守敬大街”。为纪念郭守敬诞辰750周年,国际天文学会以他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

9. 国人暴动

【答案】国人暴动是指公元前841年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的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又称氦之乱、国人起义。周夷王死后,其子周厉王姬胡继位,为改变朝廷的经济状况,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将山林湖泽改由天子直接控制,不准国人进入谋生,引起国人不满。公元前841年,国人在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起义,围攻王宫,周厉王出逃。此后,政权由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史称“共和行政”,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10.胡服骑射

【答案】胡服骑射是指战国时赵武灵王所推行的军事和服饰改革。其主要措施有二:①把原来

宽袍大袖的服装,改为胡人短装紧身服饰,束以皮带,穿皮靴,以适合马上训练、作战,其优点在于机动和灵活性; ②通过不同途径组建骑兵。赵武灵王通过此次改革,建立起强大的骑兵部队,在提升赵国军力的同时对中原国家军队的发展影响极大。自此以后,各国逐步以步骑兵代替了车兵而成为军队主力,骑兵才真正出现于中国历史上。

二、简答题

11.简述元朝制度建设的特点。

【答案】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特色的朝代,它的制度建设是其统治特点的集中体现。元朝从漠北草原游牧民族脱胎而来,尽管它是一个统治重心在中原的王朝,但在其国家制度的架构中,还保留有明显的草原游牧帝国的特征。

(1)大蒙古国被认为是“分封型家产制国家”。元朝建立后,国家体制基本是按照唐宋以来中原王朝的传统模式建立起来的,宗室外戚各居封地,与国家事务无关,高级官僚基本是由异姓贵族出任,元朝出现许多权臣,很少有皇室贵族干政的现象。

(2)元朝制度建设的最大特点是“蒙汉杂糅”,各种来源不同的制度构成一个混杂的体系而运作。

(3)在国家体制上,大量不适应汉地情况的蒙古旧制继续保留。游牧贵族在体制上有特权的保证,使得汉化难以深入;国家财政管理不规范,任用西域商人,采取掠夺民间财富的办法,加剧社会贫困;怯薛到元朝后成为宫廷军事贵族集团,严重干预朝政;各地设立达鲁花赤,实权大于地方官员。这些正体现了元朝作为进入汉地的中原王朝,制度整合水平低。行省制度是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后,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的一次重大创新,行省制度不但有利于元朝的中央集权,而且对日后的地方政治制度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在用人制度和原则上,汉人受到疑忌和排挤,汉人士大夫的政治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元朝不重视科举,对于唐宋以来在选官制度中日渐重要的科举制的发展,是一个挫折;胥吏重要性有所抬头。

(5)统治集团对汉地的典章制度比较隔膜,在具体的制度实施中,常常因误解汉地制度而产生笑话。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蒙古在进入汉地以前对于中原文明全无接触和了解,不易接受汉地的典章制度;元朝具有蒙古世界帝国的特点,漠北草原始终在元朝的政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草原本位政策不可能彻底放弃。

12.简述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答案】唐太宗(627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年号贞观,是唐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最终登上皇位。其在位期问,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改革各项政策,使社会出现了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他采取的具体措施有:

(1)改革政权机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