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三独坐
【答案】东汉时,尚书令、司隶校尉、御史中丞在朝会时均专席而坐,故称三独坐。汉百官朝会,一般接席而坐,此三官独坐一席,以示皇帝优宠。东汉时设尚书台,长官为尚书令,负责一切政务,对皇帝负责为; 司隶校尉主管察举中央百官犯法者和本部各郡事务,权力十分大; 御史中丞是御史台的最高长官,掌管监察事务。
2. 辽饷
【答案】辽饷,又称新饷,是明朝后期开征的用于辽东军事需要的一种赋税。始征于1618年,全国除贵州等少数地区外,平均每亩土地加征银三厘半,后来又两次增加税额,至1620年时开征银约五百二十万零六十二两。天启年间,辽饷征收扩大至关税、盐课及其他杂项银两。1631年又把田课由九厘提高到一分二厘,派银六百六十七万余两,除兵荒蠲免,实际征银五百二十二万余两,另加关税、盐课及杂项,共征银七百四十万八千二百九十八两。辽饷是对人民群众的大规模掠夺,加剧了社会的贫困程度,促进了明朝的没落。
3. 儒家
【答案】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是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4. 孙思邈
【答案】孙思邈是唐朝著名医药学家。他坚持辨证施治的方法,认为人若善摄生,当可免于病,参考前人的医药文献,并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证心得,写成了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书的内容十分丰富,共收集了五千三百多个药方,记载了八百多种药物。《千金要方》在食疗、养生、养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孙思递因此被尊称为“药王”。
5. 春秋三传
【答案】《春秋三传》是指《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经文
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所以自汉至今,学者仅仅凭借“三传”研读《春秋》。《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孔子整理的鲁国《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梁传》《左传》,且都是编年体史书。
6. 青铜时代
【答案】青铜时代又称青铜器时代、青铜文明,是以青铜制造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武器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青铜是红铜与锡或铅的合金,因为颜色青灰,故名青铜。青铜文化最早出现在伊朗南部、土耳其和美索不达米亚一带,欧洲、埃及、印度等稍后,美洲较晚。中国的青铜时代则从公元前21世纪起到前5世纪结束。青铜器的普遍使用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条件逐渐丰富,对提高社会生产力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7. 甘露之变
【答案】甘露之变是唐朝南衙北司之争的代表性事件。太和九年(835年),唐文宗任用李训为宰相,郑注为凤翔节度使,准各内外合势消灭宦官集团。开始时斗争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由于李训急于建功,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11月授意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奏称左金吾卫大厅后的石榴树上降有甘露,以引诱宦官,围而杀之。但被宦官仇士良现场看破,李训、郑注、韩约等均被杀,文宗被监视,朝廷大权全归北司,史称“甘露之变”。
8. 侯景之乱
【答案】侯景之乱是指南北朝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八月,东魏降将侯景勾结京城守将萧正德举兵谋反的历史事件。侯景曾是东魏将领,投靠西魏。梁武帝为收复中原而招纳侯景,封为河南王。梁宗室子弟萧渊明被东魏俘获,梁武帝打算用侯景与东魏进行交换。这件事激怒了侯景。公元548年举兵反叛。他率军攻入京城建康,将皇宫围住。第二年,攻破皇城,困死萧衍,自己当压相,执掌朝政。到了551年,他进而自封为帝。侯景在起兵反叛的过程中,大肆烧杀抢掠,激起南力人民的反对,不得人心,封帝的第一年便被梁朝原兵将所杀。侯景之乱给社会带来混乱,给人民带来灾难。
9. 法相宗
【答案】法相宗是指隋唐时期佛教的重要宗派。广义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识宗等以分别判决诸法性相为教义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识宗,或以之为唯识宗之代称。由玄奘创立于贞观年问,其核心思想是“穷究万法之性相”,故名“法相宗”。以其论证“万法唯识”、“心外无法”为宗旨,故又称“唯识宗”。它崇奉的主要佛经是《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和《唯识二十论》,主张宇宙万物皆由“识”幻化而成。
10.开皇之治
【答案】开皇之治是指隋文帝开皇年间出现的繁荣安定的局面。隋统一中国后,消除了南北
长期对立的局面,为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隋文帝坚倡导节俭,节省政府内不少开支、废除了不必要的杂税并设置谷仓储存食粮。同时他采取劝课农桑、轻摇薄赋的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安定,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而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都较快。因此,他所统治的开皇年间,史称“开皇之治”。
二、简答题
11.简要评述元、明、清地方行政体制的发展演变。
【答案】(1)元在地方行政体制上实行行省制度,委派官员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省职权,使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腹里”隶属中书省;宣政院管辖吐蕃,在边远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的形成是地方制度的一大变革。元代比前代直接管理着更大的边疆地区,行省制利于保持东北、西北等地和中原的一体化。元是第一个对西藏地区进行有效管理的朝代,西藏自此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2)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撤销了行省名称的机构,把全国分为12个布政使司和南京直隶区;后改北平布政使司为北京,增云南、贵州两布政使司,共两直隶13布政使司,俗称两京13省。明在省一级改置承宣布政使管地方民、财两政,提刑按察使管司法,都指挥使管军政,互不统属,各自直属皇帝。将原先实行全面管理的行省变成军、政、司法的三权分立,避免了地方官员的专权,使地方集权于中央。
(3)清在内地实行以督抚制为核心的地方行政体制。督抚在明朝是战时临时派出的虚衔,清将督抚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在一省或两三省设总督一人,每省设巡抚一人,兼治文武,职权远远大于明朝的布政使。督抚由皇帝派遣,直接对皇帝个人负责,可控制辖区内的绿营兵,但无权管理八旗兵。同时财政、司法等衙门继续存在,牵制督抚。对龙兴之地东三省,清朝以盛京留守为中心,实行军区体制,设置黑龙江、吉林、奉天三将军,完全由八旗兵驻扎;将军是最高行政、军事长官。
(4)元的行省是中央权力的分寄,明、清两代是皇帝对地方进行削弱和分权,把地方行政、财政、司法、军事分给几个互不统属又各自直属中央的部门管理,彼此互相牵制,借以避免地方权力过大。
12.简述两汉政府与匈奴之关系。
【答案】西汉与匈奴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汉初屈辱性的“和亲”阶段、汉武帝时期大规模的战争阶段和“昭君出塞”以后的和睦相处阶段。
(1)西汉前期(刘邦到武帝即位前期)60多年,汉匈之间的关系以和亲为主。
和亲是统治阶级之间的婚姻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政治行为。汉高帝七年(前200匈奴兵围马邑(今山西朔县),南扰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 刘邦亲率军30余万出击,至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北),遇伏被困,不得己使刘敬往结“和亲”之约,以公主嫁单于,岁奉贡献,并开关市与交易。和亲没能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胁。匈奴一面和亲,与西汉进行贸易,另一方面又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