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827新闻传播综合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要评述“观点的自由市场”理论。
【答案】(1)观点的自由市场是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核心观点。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也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是在17, 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同极权主义制度及其规范理论的斗争中形成的。其核心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点,即认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
(2)“观点的自由市场”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②除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
③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
④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3)自由主义传播理论的真正内涵
①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政府不得采取仟何措施来干涉、收买或控制报刊。政府的唯一职责就是保护新闻自由。
②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报刊是除司法、立法、行政之外的第四权力。
③任何言论不应该被压制。假如被压制的言论是正确的,不仅显而易见地践踏了被压制者的政治权力,而且压制者自身也被剥夺了以错误换取真理的机会; 假如被压制的言论是错误的,这也意味着大家同样失去了让真理和错误在公开的较量中使真理更加显明的机会。
④对事实的信念。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不是向公众灌输某种标准的观点,而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依据。
(4)“观点的自由市场”理论的评价
它促进了现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但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自由主义理论本身也发生了蜕变,成为维护垄断资本利益的理论。资本取代政府控制了报刊。带来的后果是煽情新闻泛滥,垄断扼杀了意见的自由市场,报刊种数下降,办报成本增长,严重威胁到报业的多样化,而报业多样化的动摇意味着自由市场的解体。
这一理论的缺陷在于将新闻自由的主体片面强调为媒介,认为新闻自由主要是传播媒介的活动自由。过分强调自由和权利,而没有意识到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权利是伴随着义务产生的。片面强调媒介对政府的监督权,而没有指出由谁来监督媒介。
2. 你认为知沟是社会结构造成的,还是个人兴趣造成的? 为什么?
【答案】我认为两者都有影响,社会结构的影响较个人兴趣更大一些。短期来看,个人兴趣决定了受众对信息的接受量,可能会弥补一定时间内,在这一领域知识上,不同社会阶层人们之
间的知沟。但是从长期来看,个人兴趣也会受到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
在知沟的形成过程中,大众媒体扮演了诱因的角色。大众传播不是导致知沟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却是促进知沟加深的重要因素。知沟研究发现,媒体报道得越多的话题,越容易产生知沟现象,媒体报道较少的话题,反而不容易出现知沟。这说明,如果仅仅增加传播中的信息量,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结构带来的传播技能和兴趣上的差距,不但无法消除知沟,反而会增大知沟。
3. 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
【答案】“沉默的螺旋”(thespiralofsilence )理论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于1974年首次提出,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一一我们社会的皮肤》中给予全面的概括。
(1)二个命题
①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②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
③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制约影响舆论。诺依曼认为,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有三个:a. 多数传媒的报道内容具有高度的类似性(产生“共鸣效果”); b. 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产生“累积效果”); c. 媒介信息的抵达范围具有空前的广泛性(产生“遍在效果”)。
(2)理论要点
①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②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做“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③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一一舆论的诞生。
4. 请举例说明不同受众的解码方式。
【答案】受众的知识结构、社会地位、解码语境与传播者的关系的不同,会导致他们对传播内容做出不同的解码。由于传受双方编码和解码的规则不同,传受过程中会出现符码的差异。一般来说可能存在三种不同的解码方式:统治一一霸权立场、协商立场、对立立场。
(1)第一种解读方式中,受众在编码者设定的框架内进行解读,认同主导的意识形态。
(2)第二种解读方式混合着相容的国素和对抗的因素,既保留一定的主导意识形态,同时又根据自己所在群体的位置做出一定的同意,受众与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之间处于矛盾和协商状态。
(3)第三种解读方式是受众在识破编码的意义之后,采取与占统治地位的编码完全相反的策略,根据自己的经验解读出新的意义。
5. 受众在大众传播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答案】受众就是接受信息的人,它既包括大众传播中的信息接受群体一一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也包括小范围信息交流中的个体一一参与者和对话人。
受众作为构成传播过程的两极中的一极,它在传播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1)信息产品的消费者
受众阅听和接受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信息,亦即消费信息产品,必须付出一定的金钱或代价,而这些钱都是庄受众直接或间接支付的。
(2)传播符号的“译码者”人类传播的基本过程是这样的:传播者一编码一讯息一媒介一讯息一译码一受众。传播者将采集到的信息编制成符号,使其成为可以传播的讯息。然后讯息进入传播媒介为受众所接收,受众对符号进行还原或“翻译”,赋予意义并接受。
(3)传播活动的参与者
受众不仅是人际传播的而且是大众传播和互动传播的参与者。没有受众的参与,传播活动等于没有发生。这种参与方式包括包括自娱性参与、对话性参与、竞赛性参与、激发性参与、荣誉性参与等形式。
(4)传播效果的反馈者
信息的传播过程,不是单向传递而是双向沟通,不是强行灌输而是合作互动,受众也不是消极吸收还有积极反馈。“反馈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是接受者对传播者“报道”的同应,是受者与传者就新闻作品所进行的“对话”。媒介和传播者必须认真对待受众的反馈信息,甚至有必要进行社会调查或征求受众的想法和意见。
6. 如何合理运用广告效果测评中的传播尺度和销售尺度?
【答案】(1)传播尺度主要指广告引起的消费者心理的反应程度,体现在产品所树立的品牌印象最终能否促成购买。销售尺度是指广告活动促进产品销售或劳务销售和利润增加的程度。
(2)用传播尺度来做广告效果测定相对比较容易,同时,对其结果的分析,可以成为改进广告表现及媒体策略的依据,因而这种尺度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但是,传播效果的好坏,并不一定直接决定着产品的市场销量。换言之,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是达到理想销售效果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因而,只以传播效果为尺度,其价值也是有一定局限性的。仅有品牌记忆、态度向良胜转变,这些资料并不具备决定性价值,所需要的仍然是这些资料与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关系。
(3)从表象上来看,广告费是以提高销售额为终极目的而支出的。因此,广告效果应以广告费支出后销售额的增长来表示。但是,销售额增长的原因往往极为复杂,难以推算。因为决定销售额是否增长、增长多少,常常不仅只是靠广告,尚有多种制约因素,诸如产品质量、包装、价格、促销手段、销售渠道、竞争状况、消费者因素、经济环境等。再者,广告质量、表现及媒体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