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58西方哲学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两座城
【答案】两座城是指奥古斯丁把现实世界划分为“上帝之城”和“世俗之城”两座城。该划分的直接起因是亚当的堕落。“上帝之城”由按照爱上帝灵性生活的人组成,是上帝的“选民”,在现世中代表的是教会。“世俗之城”由爱自己并对抗上帝,按照肉体生活的人组成,在现世中表现为异教徒的生活。这两座城并非两个政治实体或社会群体,只是对待同一个现实世界的两种截然对立的生活态度。两者的区别在现世是无形的,但在来世却是有形的。奥古斯丁认为在最后审判的时候,“世俗之城”将会灭亡,而“上帝之城”则将作为基督王国而永存。
2. 斯宾诺莎的知识分类和真观念
【答案】斯宾诺莎的知识分类和真观念是斯宾诺莎在认识论方面的基本观点。他在《知性改进论》和《伦理学》中将知识归结为“意见或想象”、“理性知识”、“直观知识”(即真观念),认为真观念能够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而不至于陷入错误,并将其作为推论知识确立的出发点、前提和基础。斯宾诺莎认为哲学原则和概念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直观的认识活动获得的,人们凭借天赋的认识能力(直观和推理)在心中建立起一个真观念,作为天赋工具,作为认识的原始起点,逐渐形成作品,再制造新的工具,实现知识的进步。
3. 康德的先验统觉
【答案】康德的先验统觉是指一种把概念和直观结合为知识的能力和自我意识的综合统一能力。自我意识的综合能力是先天的,是我们拥有其他自然界知识的必要条件。统觉与直观小同,直观是接受性活动,先验统觉是自发性活动,按照范畴把表象杂多连接在自我意识中,使它们结合为判断。先验统觉具有“我思”的形式。“我思”跟着我的一切表象起作用,综合是其主要功能。先验统觉本身不能被规定,统觉原理是人类知识范围的最高的原理。
4. 共相
【答案】共相是指普遍的、共同的特征。亚里士多德认为:“所谓共相,是指具有这样性质的东西,即它可以述说于许多主体; 所谓殊相,是指不能这样述说的东西。”哲学家们针对共相提出了多种不同的理论,著名的有实在论、唯名论和概念论。实在论认为共相是客观实在,唯名论认为共相是普遍名词,概念论则认为共相是由心灵产生的概念。
二、简答题
5. 柏拉图的两个世界
【答案】柏拉图将世界划分为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或可知世界与可感世界,这是其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
(1)从本体论来的角度看:柏拉图认为感官所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生灭变化中,而生灭变化的事物是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现象,现象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在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相对的和暂时的事物世界之外,一定存在着另一个稳定的、绝对的和永恒的世界,即理念世界。
(2)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两个世界一个是可感的对象,一个是可知的对象,意见的对象和知识的对象是不同的。柏拉图通过日喻、线喻和洞喻来论证两个世界的学说,其目的是要人们去关注事物之外的那个单一、绝对、不动、永恒的理念,从中获得真正的认识。事物的世界可感而不可知,理念的世界可知而不可感。
6. 简述托马斯·阿奎纳关于理智的看法。
【答案】托马斯·阿奎纳认为理智是灵魂的纯粹活动,其对象是纯粹形式。
(1)积极理智与消极理智
理智的对象是纯粹形式。感觉在先,理智活动在后,理智对象包含在感觉对象之中,因此,在感觉之中己经有了理智因素,此为消极理智。积极理智是使消极理智活动的理智,其作用是使消极理智从感觉活动中的潜在因素变为现实活动,从而把理智对象从感觉对象中抽象出来。
(2)理智从潜在发展到现实的过程
①在感觉活动中,想象对感觉印象做初步的抽象,将事物的可感性质与可感质料进行分离,其中己经有潜在的理智在起作用。想象所抽象的事物虽然脱离了事物的质料,但还不能脱离关于形状的印象。
②理智进一步抽象掉一切与具体形状相关的印象,以达到对纯粹形式的把握。这一过程是理智从潜在发展到现实的过程。
(3)共相可以存于有形事物之先、之中或者之后
在托马斯·阿奎纳看来,共相可以存于有形事物之先、之中或者之后。当共相作为己经获得的存在的本质,是独立的精神实体,则存于有形实体之先; 当其作为与质料共同构成有形实体的形式,则存于有形实体之中; 当其作为被人的理智抽象出来的普遍概念,则存于有形事物之后。
7. 简述唯名论和唯实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唯名论与唯实论是指西方公元十一世纪至十二世纪关于共相问题的两个对立的学说
(1)唯名论
唯名论者认为每一个存在物都是殊相,是现实的存在,而共相只是为了谈论相似物而由心灵发明的词。一切词语只表示个别事物,个别概念表示单个个别事物,一般概念表示一群个别事物。对性质和抽象实体的谈论,只有当它们可以被还原成为对殊相的谈论才有意义。
(2)唯实论
唯实论者认为共相不仅是心灵中的一般概念,还是与这些概念相对应的外部实在。唯实论主
要存在两种形式:
①柏拉图唯实论
它认为共相存在于自己的领域之中,比可感对象更真实,但又不会在日常经验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②亚里士多德唯实论
它认为共相没有自己独立的存在,是在具体的事物中呈现的。
8. 简述皮罗主义的基本要点。
【答案】皮罗主义的基本要点包括以下两点:
(1)悬搁皮罗认为,万物一致而不可分别,即事物都是同样的,是没有差别的、不可测定和不可判别的。所以我们的感觉和意见都不能告诉我们真理或错误。因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皮罗主张悬搁对事物的判断。“悬搁”即中止,既不肯定又不否定。因此我们应该无意见、不介入、不动摇,对任何一个东西都说它既不是也不非,既同为是和非,又不同为是和非。真正采取这种态度的结果首先是沉默,然后是没有任何烦恼。
(2)怀疑论
皮罗主义认为,哲学的目的是获得安宁,而安宁由悬而不决、不作判断而来。如同当时的其他哲学派别一样,怀疑论的最终目的也是寻求幸福,也是要达到不动心或宁静的心境。恩披里柯指出,怀疑论的起因是希望获得安宁。而对各种相互矛盾的事物做出判断,必然会引起争论,使心灵不得安宁。无论什么样的判断,都会引起困惑,只有悬搁判断,才能避免争论和困惑。“悬搁”不仅是一种认识论的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皮罗的怀疑论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皮罗所说的“不动心”是指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完全消极的状态,既无思想和情感的冲动,又无积极的作为; 另一种则是随遇而安的心境。
9. 简述康德的绝对命令。
【答案】康德的绝对命令是善良意志的自律。如果我们的意志由寓于我们自身之内的理性法则决定,绝对命令就是自律。康德关于绝对命令的观点主要有如下几点:
(1)绝对命令与假言命令
①绝对命令
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命令是绝对的,是适用于所有人。绝对命令不涉及其他目的,其自身就是必然的一个行动。因此,绝对命令的表达式只能是直言句式,而不是条件句,只是命令“应该如此做”或“不应该如此做”。绝对条件是无条件的。
②假言命令
假言命令是以“如果……那么”的条件句式表达,条件分句表示目的,结论分句表示手段。假言命令要求人们按照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来行事。
③两者的比较
a. 绝对命令是纯粹出自理性本身的,与经验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