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文旨在以苏联作曲家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为例,探讨在斯大林政权下文艺政策变化对苏联音乐精英的影响。斯大林于1924年上台到1953年逝世,执政近30年。在其执政期间,文艺政策呈现出了阶段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不干涉——加强干预——战时放松——再度强化的演变特点。这一政策的演变对文艺界精英的个人命运及文艺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是一位优秀的苏联作曲家,被世人公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出生于1906年,完整地经历了整个斯大林时代,经受了所有斯大林文艺政策变化所造成的影响,因此选择肖斯塔科维奇来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意义。
本文运用个案分析的方法,通过研究斯大林文艺政策变化对苏维埃音乐界精英肖斯塔科维奇个人前途和命运的影响,力求论证斯大林文艺政策变化对整个文艺界及文艺界精英知识分子的影响。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章主要论述斯大林政权下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文艺政策及在这一政策下的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文章先介绍了当时的文艺政策,及主要的音乐团体及其各自的主张,指出当时宽松自由的文艺创作氛围为音乐界的百家争鸣提供了条件。接着文章介绍了这一时期肖斯塔科维奇的生活及创作状况。
第二章是本文的重点,主要论述斯大林权力巩固之后到卫国战争之前这一时期的文艺政策及1936年事件对肖斯塔科维奇的影响。在1928年权力巩固之后,斯大林加紧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干预,在组织上设立文艺界各领域由党领导的单一机构,在文艺创作上确立了唯一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原则,文艺发展由多元化走向一元化。为加强对音乐界的控制,斯大林于1936年在音乐界掀起了一场“反形式主义”的运动,一大批音乐界精英遭到迫害。此次运动的导火线是肖斯塔科维奇的歌剧《姆岑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因此在此次事件中,肖氏遭到了巨大打击。
第三章论述了卫国战争时期,斯大林对文艺界控制的放松以及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创作情况。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苏联被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在这一特殊时期,斯大林放松了对文艺界的控制,因而文学艺术有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时期。文艺界精英在战争所激发的爱国热情下创作出了多部优秀作品,肖斯塔科维奇也不例外,其战时创作的《第七交响曲》和《第八交响曲》成为了当时苏联音乐创作中最成功的作品,引起了国内外的巨大反响。《第九交响曲》创作于战争结束后,但此曲并未获得斯大林满意,这预示着下一阶段苏联音乐界的危机。
第四章是本文的第二个重点部分,主要论述了战后斯大林对艺术界的干预政策,及在此政策之下肖斯塔科维奇命运的再次转折。战后,斯大林对文艺界的干涉又卷土重来,自1946年起,先后对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界进行了大的批判。1948年,苏联音乐界遭受了第二次重创,在此次事件中,众多著名音乐家受到批判、指责,严重打击了音乐精英的创作热情,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53年斯大林逝世。
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总结了斯大林文艺政策的演变状况,及在不同时期肖斯塔科维奇的命运发展情况,以此得出斯大林对文艺界控制的不断加强,严重影响了艺术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束缚了他们的艺术创造性,对苏联文学艺术的发展造成了极其消极的影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