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双码理论框架下的文字遮蔽效应研究

关键词:双码理论;文字遮蔽效应;记忆表征;信息提取;文字化

  摘要

本研究以Paivio的双码理论(Dual-Coding Theory)为基础,针对记忆处理文字和非文字刺激(如图片,画面等)的不同机制,探讨文字处理过程是否会对非文字信息的提取产生干扰现象,即文字遮蔽效应(Verbal Overshadowing Effect)。这一现象首先是由Schooler 和 Engstler-Schooler(1990)在实验中发现的。根据双码理论,文字与非文字刺激的处理过程会相互辅助,从而促进刺激的记忆表现。但随后的一系列验证实验却发现对非文字信息的文字化(verbalization)会导致对记忆提取该种类信息的阻碍甚至偏差。同时,有关这一干扰现象的实验也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在一定条件下,这一干扰现象又不会出现,甚至出现相反的促进作用(Dodson, Johnson, & Schooler, 1997;Marks,1991;Brandimonte, Hitch, and Bishop,1992)。 由于此现象的相关中文验证很少,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在中文语言环境下文字处理过程是否存在文字遮蔽效应以及不同类别(category)的图片刺激与文字处理过程间的关系及其可能导因。同时,对双码理论中的文字与非文字处理机制的关系做以检验。在此基础上验证实验分为两部分。共有六十二名北航理工科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参加本实验。实验一主要检验被试者对图片记忆的能力差别。实验二则将被试者分为实验组和对比组。实验组加入了文字干扰,而对比组没有干扰。然后对两组被试的反应时间和答案正确率等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讨论得出以下结论:(1)在本实验条件下并没有发现文字遮蔽效应。(2)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得出文字遮蔽效应未出现的原因有如下几个,如间隔时间短,外界刺激信息较熟悉和具体以及被试者所受的文字干扰并非自身记忆生成(self-generating)。(3)实验数据结果支持双码理论对文字和非文字处理系统的推测,即二者是各自独立发挥作用的。希望本研究在探讨双码理论、语言交际和教学等相关领域有所启示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