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财经大学世界经济之国际经济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特定要素
【答案】特定要素是“流动要素”的对称,是指只能用于特定部门的生产而不能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自由流动的生产要素。在一个国家的不同生产部门之间,有些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而有些则不能自由流动。一般称前者为“流动要素”,后者为“特定要素”。在实际生活中,特定要素和流动要素之间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二者只是在流动的程度上有所不同。例如,劳动一般可以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自由流动,特定性最低,但工作经验、技能和知识结构等方面的限制又使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若干“特定”方面的特征。在理论分析中,明确区分特定要素和流动要素能提供许多重要的分析工具,深化对经济问题,尤其是国际贸易与收入分配的关系问题的研究。
2. 宏观经济学
【答案】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对而言,是一种现代的经济分析方法。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所以又称之为总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和基础是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总需求理论、总供
给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
对宏观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的历史十分悠久,但现代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学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宏观经济学诞生的标志是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宏观经济学在20世纪30年代奠定基础,二战后逐步走向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60年代后的“滞胀”问题使凯恩斯主义的统治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并形成了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对立争论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的形成又使国家干预思想占据主流。宏观经济学是当代发展最为迅猛、应用最为广泛、因而也最为重要的经济学学科。
3. 出口偏向型增长
【答案】出口偏向型增长是指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源于出口产品生产能力提高的增长方式,表现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就是使生产可能性边界扩张偏向于出口产品。一国的经济增长意味着该国生产能力的提高,从而使该国能够生产更多的产品。对于不同产品而言,其生产能力的提高幅度可能是不相同的。如果一国出口产品生产能力的提高幅度超过了其他类产品,那么这种经济増长方式就是出口偏向型增长。
4. 国产化程度要求
【答案】国产化程度要求指的是在一国生产的最终产品中必须有一个明确规定的比例是本国
生产的。从国内生产者的角度来说,国产化程度要求给它们提供的保护与进口配额相似,但不同的是,只要这些公司在本国也大量采购,国产化程度要求并不限制进口。可是,对那些必须在本地采购的公司而言,其影响就不一样,这就意味着这些公司在生产投入中支付的实际价格是进口投入与国产投入价格的平均值。
5. 无差异曲线
【答案】无差异曲线是指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的所有消费品的不同组合所描述出来的曲线。无差异曲线的特点是:①无差异曲线有无数条,每一条都代表一个效用等级;②离原点越远代表的效用水平就越高;③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会相交;④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⑤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还有两条特殊的无差异曲线值得注意:一条为完全替代品的无差异曲线,为一条斜率不变的直线;另一条为完全互补品的无差异曲线,为一条呈直角形状的曲线。
6. 中点选民
【答案】中点选民是指那些介于两种极端观点之间的选民。把每单个选民依其对某项政策的预期成本或收益进行排序,中点选民就是在这一序列中处于中心位置的选民。以中点选民的意见为界,一边更为保守,另一边更为激进,中点选民持有的意见一般表现为两种意见之间的观点。在大多数西方国家,政府是民主选举产生的,任何一个政党只有得到了多数选民的支持,才有可能执政。因此在选举中,每一个政党都希望得到更多选民的支持。要获得更多选民的支持,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政策主张上尽量靠近中点选民的意见。在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中,道理也是如此。所以,在制定贸易政策的时候,政府将尽量采取折中的态度,以争取最多选民的支持,政治因素通过这种方式影响了贸易政策的制定。
7. 发展中国家
【答案】发展中国家是对现阶段尚处于贫穷落后或不发达状态、力图加快经济发展的国家的总称。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存在着经济发展程度不高的共同特征,如人均收入水平低、贫困程度严重、人口负担重、就业不充分、劳动生产率低下、存在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并存的二元结构等。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分类,通常采用的划分标准有三种,即发展水平标准、资源标准和制度标准:
(1)按经济发展水平分类主要是按照人均国民总收入(GNI )、工业化程度和产业结构状况等因素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分类。
(2)按资源标准分类即按照国土面积、地理位置、人口数量、资源数量和自然环境等情况对
发展中国家进行分类,由此区分出自然资源丰富国家或自然资源贫乏国家、沿海国家或内陆国家。
(3)按制度标准分类,发展中国家可分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和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民族主义国家两大类。
8. 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EMU )
【答案】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是由欧盟15个国家中11国组成的货币一体化联合体,是战后40多年的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最终产物。从1957年的《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起,欧洲
的经济和货币一体化踏上了一段不平坦的路。欧共体在1962年确定要建立货币联盟,于1970年制定了一个10年规划《沃纳报告》,但这一规划随布雷顿森林平价制度的崩溃而告吹。在经历了一段曲折之后,欧洲货币体系(EMS )于1979年建立,一个以稳定欧盟各国货币为己任的欧洲汇率机制(EMR )也开始运行。在又经过10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欧盟各国于1991年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就欧洲货币联盟的进程的三个阶段达成协议,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1995年12月,欧盟在马德里会议上确定第三阶段从1999年1月1日开始。在1999年的新年钟声敲响之
11个欧盟国家终于进入了创立欧洲货币联盟的第三个阶段,后,也是最后一个阶段。从这一天起,欧洲货币联盟的单一货币欧元正式亮相,并将于两年后替代各成员国的货币,欧洲中央银行也在欧元区正式履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职能。
二、综合分析题
9. 如果你查看经济分析局网站上的数据,就会发现从2003年底到2007年底,美国净外债的增加远远小于这些年来累积的经常账户赤字增额。同时,美元贬值了。这中间的联系是什么?
之间变化,且净值为正,但是接近于0。【答案】加拿大的经常账户对GDP 的比率在到
1999〜2003的小幅经常账户盈余当然减少了净负债,但这是不够的。在那段时期,加元从1美元兑1.3加元贬值到1美元兑1.54加元。此次贬值意味着当外国债务主要是以加元计价时,加拿大持有的国外资产以本币衡量价值上升了。这样的价值效应会减少净国外负债。如果一些外国债务是以外国货币计价的话,这样的影响要小些。
10.跨国公司通常在很多国家都设有工厂。因此,为了适应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它们可以将生产从昂贵的地点转移到廉价的地点一一以本国为总部的公司将其生产中的一部分转移到国外的现象被称为外包。如果美元贬值,那么你预期这对美国公司的外包意味着什么?解释原因并举个例子。
【答案】如果美元贬值,预期外包将停止。正如问题所说,外包是一种将生产转移到成本相对更低的地方的行为,当美元贬值,在美国生产就会变得相对便宜。虽然可能美国不会变得和其他的地方一样的便宜,但是,美国的劳动成本会相对降低,这会使得一些公司选择在本土生产。例如,假设在马来西亚生产一台电脑的劳动成本为220美元,且额外的运输成本为50美元,但是在美国生产的成本为300美元,此时认为该公司会选择外包。另一方面,如果美元相对于马来西亚林吉特贬值20%,那么在马来西亚的劳动成本将为264美元(即以美元计则多20%,以当地货币计保持不变)。这样,加上运输成本会使得在马来西亚生产的成本将高于在美国生产的成本,使得选择外包的吸引力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