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820中国古代文学史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云谣集杂曲子》
【答案】《云谣集杂曲子》是敦煌石室中所发现的晚唐抄本词曲卷子。原题为“云谣集杂曲子”,收词30首,抄写时间不晚于后梁乾化元年(911),比《花间集》的编订(后蜀广政三年,940),早出近30年。《云谣集杂曲子》是我国第一部词的总集,收有唐开元以来的里巷之曲,作品题材范围较广,与盛唐写边塞、闺怨一类相同,兼有沉郁雄奇和艳丽深厚,反映了早期民间词所特有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
2. 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答案】“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是鲁迅对《聊斋志异》艺术特色的评价。蒲松龄吸收了唐传奇的优点,借用传奇的笔法和技巧,重视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故事情节曲折有致,描绘更加生动细腻,尤其是在妖神鬼狐的形象上,他们多具人情,偶尔又表现出非人的特点,虚幻情节和现实情节融为一体,使他们的形象千姿百态,个性突出。《聊斋志异》不仅标志着我国传统志怪小说及传奇的中兴,而且代表了文言小说的高峰。
3. 《七发》
【答案】《七发》是西汉辞赋家枚乘的作品,它的出现标志着新体赋——汉大赋正式形成。《七发》是一篇讽谕性作品。赋中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通过互相问答,构成七大段文字。吴客认为楚太子的病因在于贪欲过度,享乐无时,不是一般的用药和针炙可以治愈的,只能“以要言妙道说而去也”。于是分别描述音乐、饮食、乘车、游宴、田猎、观涛等六件事的乐趣,一步步诱导太子改变生活方式; 最后要向太子引见“方术之士”,“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太子乃霍然而愈。作品的主旨在于劝诫贵族子弟不要过分沉溺于安逸享乐,表达了作者对贵族集团腐朽纵欲的不满。
4. 元杂剧
【答案】元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其主要特点是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 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 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己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由金入元的文人。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5. “春秋三传”
【答案】“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的合称。《春秋左氏传》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单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还兼记各国历史; 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 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内容丰富; 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从而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春秋公羊传》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讫年代与《春秋》一致,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中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春秋谷梁传》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
6. 俗讲变文
【答案】“俗讲变文”是唐代民间创作的一种新文体。其体裁有说有唱,为佛教俗讲所借用,是变文中的一种。俗讲是僧徒依经文为俗众讲佛家教义、“悦俗邀布施”的一种宗教性说唱活动。“变文”之“变”,当时指变更了佛经的本文而成为“俗讲”之意。变文的体制是散文与韵文相结合而成。散文为讲述之用,韵文用来歌唱。变文分为三类:一是演说佛经故事的宗教性作品,二是演说历史故事讲史作品,三是演说民间传说题材的作品。
二、简答题
7. 为何说杜诗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
【答案】之所以说杜甫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原因在于:
(1)杜甫身上集中了中国文化传统中优秀的品质
杜甫的集大成,首先是他身上集中了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即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的情怀。在杜甫的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 可以感受到司马迁的实录精神,面对史实而不回护,正视历史。这些不是诗歌传统自身,但它却决定了杜诗的基本品质,说明这些品质的渊源。
(2)转益多师、兼备众体
就诗歌传统自身而言,杜诗的叙事与议论,显然受到《诗经·小雅》的影响。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显然又与《离骚》相近。它的缘事而发,则来自乐府传统。它浓烈的抒怀,细腻的感情,与建安诗歌有关。在诗的表现方法、表现形式上,他吸收的就更为广泛而多样。叙述夹议论,有“小雅”的因素,有赋的铺排技巧,有乐府的影响,也有史笔的痕迹。他的五言古诗广泛接受魏晋南北朝诗人的影响,如王粟、曹植等。五七言律诗则吸收了这两种体式发展过程中的一切经验; 五律则主要学杜审言。而最重要的,是充分吸收盛唐诗人创造兴象、创造意境的经验,把它融入
到叙事的技巧里,叙事的同时又有着意境之美。
(3)语言意象方面的一脉相承
从语言或意象上说,也可找出杜甫与前辈诗人的各种联系。例如,他的《杜鹃》《石龛》诗,显然受到汉乐府相和歌辞相和曲《江南》的影响。《晚登瀼上堂》“江流静犹涌”,来自阴铿“大江静犹浪”。《宿江边阁》“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来自何逊“薄云岩际出,初月浪中生”。《艳曲》“江清歌扇底,影旷舞衣长”,来自庾信“绿珠歌扇底,飞燕舞衫长”。《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昔如水上鸥,今如置中兔”,来自鲍照“昔如鞲上鹰,今如槛中猿”等等。意象的启发引起联想,产生类似的诗句,从中可以看出杜甫对于前人诗歌成就的熟悉与有意的吸取。他非常推崇曹植和建安诗人,推崇陶渊明和谢灵运,特别是阴铿、何逊,说自己“颇学阴何苦用心”。对于陈子昂、初唐四杰、孟浩然、王维、李白,他更是推崇备至。他主张转益多师,正是这点,使他成为集大成者。
总之,杜甫的诗歌创作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否认的,历代学者也都对其及其创作给予了颇高评价。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庚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宋人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众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
8. 比较《长生殿》和《桃花扇》艺术结构上的特点。
【答案】《长生殿》与《桃花扇》是清代传奇的代表之作,皆是以涵咏古情事来表达作者的历史观。《长生殿》是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来表达“乐极哀来,垂戒来世”的主旨; 《桃花扇》则是通过写晚明士子侯方域和“秦淮八艳”之一李香君的“离合之情”来写国破家亡的“兴亡之感”。
(1)两剧对历史材料剪裁之比较
①由于创作主旨不同,《长生殿》借“安史之乱”“国倾而复平”来写李、杨生死不渝的“钗盒情缘”,因而“凡史家秽语,概削不书”。对生、旦都进行了“美化”。而且,下本多属虚构,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采用美丽的神话传说,“借月宫足成之”。
②而《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故侯、李的活动多与政治斗争紧密相关。同时,对生、旦都进行了“拔高”。上、下本人多属实,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稍加提炼,让生、旦相会栖霞山,双双断除花月缘而遁入空门。
③两剧相同处在于写政多属实,写情多点染。
(2)两剧结构线索之比较
《长生殿》和《桃花扇》两剧结构线索的特点都是双线结构,两线交错,形成对比,互为因果,有主有从。但不同之处在于:
①《长生殿》描写爱情戏一线重于反映政治戏一线; 《桃花扇》反映政治戏一线重于描写爱情戏一线。因此,两剧结构线索,谁主谁从,恰好相反。
②《长生殿》和《桃花扇》两剧都应用了“钗盒”“扇子”这种具有象征性的事物分别作为关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