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777哲学综合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现象
【答案】现象是指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现象可区分为真象和假象。
2. 感觉
【答案】感觉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个别特征(如颜色、形状、声音等)和属性的反映。感觉是感性认识的起点,也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3. 认识
【答案】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包括感性和理性认识。①认识的基础是实践。这主要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目的,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②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原则,就是坚持认识论的可知论,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 ③认识活动的根本任务是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即主体正确地反映客体。
4. 方法论
【答案】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5. 主要矛盾
【答案】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每种矛盾所处的地位、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总有主次、重要非重要之分,其中必有一种矛盾与其它诸种矛盾相比较而言,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种矛盾就叫做主要矛盾。
6. 新事物
【答案】新事物是指符符合发展的前进方向、符合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它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因素,继承了旧事物中某些合理的因素,添加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因素,并具有了新的结构和功能。
7. 认识的主体
【答案】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主体是认
识系统中的首要因素,对认识系统的形成及其诸要素的结合方式起着决定作用。具有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其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和实践性。认识的主体包括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体三种形式。
8. 社会的政治结构
【答案】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以及立法、司法、宪法的规程等。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
9. 表象
【答案】表象是指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它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对象的形象的再现。
10.“绝对时空”
【答案】“绝对时空”是英国科学家牛顿提出的一种形而上学时空观,绝对时间是指时间的量度和参考系无关,绝对空间是指长度的量度与参考系无关。其特点是将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截然割裂开来,认为是时间是和物质运动无关的绝对均匀流逝的纯粹的持续性; 空间是和物质运动相脱离的绝对空虚的框框,虽然物质充塞其中,但它本身却是不变的。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非欧几里得几何和相对论的提出,证明了这种“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是不存在的,证明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运动的变化而具有多种特性。
二、简答题
11.如何区别新事物和旧事物?
【答案】(1)新事物和旧事物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2)区别新事物和旧事物
①不能根据它在时间上出现的先后,新事物是新产生的,但新产生的不一定是新事物。
②不能根据它的形式是否新奇,是否具有新特点,形式新奇和具有新特点的事物,未必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一定是新事物。
③不能根据它的力量是否强大、是否完善,因为新事物在刚产生时,往往是弱小的、不完善的,由弱小到强大、由不完善到较完善,需要经过一个发展过程。
总之,判断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必须从本质上把握,不能仅从表面上看。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12.为什么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大?
【答案】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的意义更为重大原因在于:
(1)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理性认识本身发展的要求,它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因而是整个认识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
①理性认识需要检验
毛泽东指出:“理论的东西之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在前面说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认识运动中是没有完全解决的,也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因此,要检验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唯一的途径就是由理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实践。
②理性认识需要发展
一方面,通过实践的检验,可以发现理性认识的不足,纠正理性认识的偏差,使理性认识不断地得到修正、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理性认识是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它只有从实践中汲取新的经验,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
(2)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实践本身的要求,是整个认识过程的必然归宿。
①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又需要理论指导。只有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才能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②要是认识不致仅仅停留在观念形态的理论上,要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也必须由理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实践中去。
综上所述,认识辩证过程中的第_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为重要。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准备,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归宿。
13.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过程。
【答案】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形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就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个辩证关系从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来看,就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1)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具有决定作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上层建筑长期或严重不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会给社会带来停滞或思绪。社会要正常发展,上层建筑就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如果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那么,“一定要适合”就表现为革命或改革要求,即变革旧的上层建筑,建立新的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的服务上。上层建筑总是要运用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力量,或者把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控制在一定的秩序和范围内,以维护自己的经济基础,或者调整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以巩固、发展自己的经济基础。
(3)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始终存在着既适合又不适合的矛盾运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