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934比较文学理论之比较文学概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填空题

1.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把符号分为更小的元素,并把符号的形式因素称作_______,与形式相联系的观念或概念称作_______。

【答案】“符具”; “符指”

【解析】索绪尔认为,符号是一个具有一定意义的客观对象。一个符号由“符具”和“符指”组成。“符具”指的是一个可被人感知的具体“形象”:“符指”指的是“符具”所指涉的物质对象的精神性概念。

2. 根据罗斯玛丽·帕特南·童的分类,女性主义有哪些思潮流派? 试举出其中五种: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激进女性主义;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社会性别女性主义; 存在主义女性主义

【解析】罗斯玛丽·帕特南·童在其代表作《女性主义思潮导论》中将女性主义的思潮流派分为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激进女性主义;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社会性别女性主义; 存在主义女性主义; 存在主义女性主义; 后现代女性主义; 全球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等。

3. 精神分析学的文学和艺术批评,其理论基石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_______创立的精神分析学。

【答案】弗洛伊德

【解析】精神分析学说又称弗洛伊德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始人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超现实主义和意识流作品充分体现了现代心理学尤其是精神分析学在文学方面的影响,此外,还有表现主义、荒诞派、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形形色色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流派,甚至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文学也同样受精神分析学的影响。

二、简答题

4. 怎样从跨文化的比较视域来理解后殖民批评产生于第三世界知识分子进入第一世界学术圈?

【答案】从跨文化的比较视域理解后殖民批评产生于第一世界知识分子进入第一世界学术圈,具体如下:

(1)后殖民批评刻意强调把西方解构主义的“差异”理论带入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文化中,划出对立的鸿沟,从而给出东西方文化相对的差异性界说。

(2)如果把后殖民批评者的文化身份置放在“差异”中考量,后殖民批评者来自于第三世界,是对西方宗主国经济与文化跨越本土对第三世界民族、国家与文化侵略的抵抗。最终他们都以激

进的反调之声而获取第一世界白人学者对他们的另类瞩目,并在第一世界宗主国大学获取显赫的教席和永久居住权。

在这个意义层面上,后殖民批评不是封闭于本土的理论,而是敞开于国际学术舞台的思潮,这也决定它们必然要进入到比较文学的领域中给人以研究视域上的启迪。

5. 译介学之文学交往实践作为一种理性行为,可分为哪四种类型?

【答案】(1)目的性行为

又称工具性行为,指有明确目标取向的、因果地介入文学文本的一种合理的行为,因此这种行为对应于文本世界。在这种行为中,原文和译本各有目的并互为日的。

(2)规范调节行为

是指参与文学译介这种交往实践的交往双方受共享价值约束的行为,对应于社会价值规范,要求原作者严格遵守源语文化及文学的共享价值,同时要求译者也须严格遵守宿语和源语文化及文学的共享价值。

(3)译介主体行为

是指译者作为文学译介的主体主动表现自主和主观意识的行为,对应于主观世界,可直接产生翻译策略的“归化法”,并且以互动的方式与每个参与者(如原作者和译本读者)发生联系,使他们互为主体,共同能动地参与这种交往实践。

(4)交往行为

是指以语言为媒介、通过符号互动与交往实践、达至相互理解的行为。这种行为以反思的方式对应于文本、社会与主观世界,遵守交往双方共享价值规范,这些规范体现了作者与译者之间对对方行为的期待。

6. 如何进行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

【答案】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可以分为文本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两部分:

(1)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文本外部研究

①必须研究在作家创作的那个年代整个社会对异国的看法,也就是研究形象是如何社会化的。这一研究基本上在文学文本之外进行,它要求研究者尽可能多地去掌握与文学形象平行的、同时代的证据。

②要对文本外的作家进行研究

a. 作家有关异国的信息来源,是亲自到过异国还是利用二手材料;

b. 作家创作时的感情、想象和心理因素。这些因素细微而复杂,必须仔细鉴别;

c. 要研究作家所描写的异国与现实中真正的异国到底是什么关系,是真实的再现,还是带有不同程度的美化或丑化。

③文本外部研究还要做大量文学社会学的研究。文学社会学研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文学研究,但是比较文学研究从来就不局限在文学范围之内。

(2)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文本内部研究

①词汇

词汇是构成“他者”形象的原始成分,对此我们应进行鉴别。除了研究一个文本中出现的词汇外,还应特别关注那些在多个文本中反复出现的词汇。这一研究往往与套话研究相互关联。

②等级关系

形象学研究的重点不应在于追问形象塑造本身是否真实,而在于是否能够寻觅出异质形象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心理倾向、价值评判等。在这样一种深度的开掘之中,我们会发现“我”与“他者”之间隐藏着一种怎样的等级关系。具体说来,可以从时间、空间和人物体系来着手进行研究。

③故事情节

在这里,形象往往是一个故事。故事情节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但是那些具有某种规律性的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息。

7. 文学文本的跨国旅行具有哪四个特点?

【答案】(1)异质性

这种旅行往往意味着让文本脱离熟悉的母语环境,通过译介进入另一个相对陌生的世界,并且通过各种方式两相适应。

(2)跨越性

这种旅行其实质在跨越,是一个动态藕合调适的过程。

(3)体验性

这种旅行是文本的跨语境迁移,是一种文化移位,常常意味着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就参与交流的各方而言,文本跨国旅行的过程,就是一次非同寻常的文化体验。

(4)间际性

这种旅行揭示了文学译介活动的主要功能,即是在推动文学文本跨国旅行的过程中,可以让不同的文学主体借助于译介而永远动态地处于异质文化交流的中间地带。

8. 美国新诗运动对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反叛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哪些相应的缺失? 中国现代文学是如何弥补这些缺失的?

【答案】(1)中国文化中的缺失

美国新诗运动对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进行反叛,是因为美国学者费诺罗萨和庞德等人所发现了西方文化一些弊病,如浪漫主义的激情、逻辑的“暴政”、思想的概念化明晰化、语言对神秘本体意义的象征等。通过“文化互动性”这一学理视域来看,这些西方文化的弊端正是中国文化所缺失的。

(2)中国现代文学对缺失的弥补

西方文学影响下所产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在本质上就是对这些我们所缺失的异质因素的认可和接受,从而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

①就美国新诗运动所反抗的欧洲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而言,以郭沫若、郁达夫等人为代表的创造社对“普罗米修斯式”和“维特式”两种浪漫个人主义精神的引入不仅摧垮了“温柔敦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