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879影视评论与写作[专业硕士]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_____于1913年拍摄的家庭短剧_____,被认为是最早的中国故事片。
【答案】郑正秋;《难夫难妻》
2. _____(1888年~1935年)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也是早期最主要的电影艺术家。他早年以“_____”为笔名从事戏剧评论,主张戏剧应是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工具,对提倡新剧、改良旧剧做了不少工作。辛亥革命后,他参加了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_____》的创作,担任编剧并与张石川联合导演。郑正秋坚持主张以_____进行社会教化的方针,把他丰富的戏剧经验运用到电影创作中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答案】郑正秋;药风;难夫难妻;艺术形式
3. 1937年,______编导的《王老五》直到1938年才获得公映。
【答案】蔡楚生
4. 《红高粱》的摄影是_____。
【答案】顾长卫
5. 电影的发明,通常是从_____年_____月_____日法国人_____在巴黎第一次公开放映他们摄制的《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最初的电影片断开始算起的。
【答案】1895;12;28;卢米埃尔兄弟
6. 吴永刚导演的《神女》,主演是_____。
【答案】阮玲玉
二、简答题
7. 简述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两个创作高峰期及其特点。
【答案】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的少数民族电影取得了重大成就。仅1949至1965年的“十七年”时期,我国出品了40多部少数民族电影; 改革开放以后,少数民族电影创作迅猛发展,1978年至今,共有约200部少数民族电影问世。
(1)“十七年”时期,是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第一个高峰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电影中,民族性通过电影手段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其民族性可概括为如下的几个方面:
①对包括民族传说、民族音乐、民族服饰、民族语言、民风民俗等在内的少数民族独特文化的再现,凸显各民族和睦相处、民族团结的主题。如《刘三姐》《阿诗玛》两部影片分别取自壮族和彝族中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其本身的民族传奇性就具备了审美价值。在民族音乐、民族服饰、
民族语言的展示上,“三大经典”为观众提供了难忘的少数民族记忆。特别是在民族音乐方面,除“三大经典”外,《草原上的人们》(1953). 《达吉和她的父亲》(1961). 《冰山上的来客》(1963). 《景颇姑娘》(1965)等影片及其音乐和主题歌也载入了中国电影史册和音乐史册。这些民族音乐十分经典,表现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强化了影片的民族特性。在民风民俗的再现上,主要表现为对少数民族的情感再现,包括爱情、亲情、友情等。以“三大经典”为例,它们都采用了“对歌”这一少数民族常用的感情表达方式。如《五朵金花》中金花与阿鹏第一次相遇,用对歌的形式表露爱情,表达得坦诚、直接、自由。影片这样的描绘,比较符合白族青年表达恋情的方式,凸显了民族特色。颇具典型性的少数民族爱情的独特表现方式在其他影片中也较为常见,如《哈森与加米拉》(1955)用“追姑娘”等习俗表现哈萨克族的爱情,《草原上的人们》中表现了“敖包相会”式的蒙古族爱情,《芦笙恋歌》(1957)中用“抢花头巾”表现了拉枯族青年男女特有的择偶方式。
②少数民族独特的视觉奇观,既适合电影视听表现又具有较强民族特色的魅力,为“十七年”少数民族电影赢得了很高的审美价值。如《内蒙人民的胜利》(1950)中“套马”的场面,渲染了茫茫草原中策马奔腾的雄浑气势,具有很强的视觉观赏性; 《哈森与加米拉》中哈萨克族的“刁羊”场面不但凸显了民族特色,还增加了作品的生活情趣。
③在叙事方式上民族性和电影特性结合,突破了少数民族传统的艺术语言方式,获得一种超越民族的审美价值。少数民族的艺术语言方式主要为歌、舞、音乐及民族史诗,而一些优秀的少数民族电影在叙事方式上进行了不同于本民族叙事方式的间离,使用了许多非少数民族叙事特性的表现方式,更好地表现其民族特色。其中类型兀素的运用最为显著。如“二大经典”之一的《五朵金花》,利用男主角阿鹏寻找恋人金花时却遇见多位名叫金花的姑娘而形成了一个个喜剧性的情景。如在影片《神秘的旅伴》(1955)中,惊险样式的设定使得彝族姑娘小黎英的旅途充满了艰险与恐惧,对安全的寻求拉近了她与化装成赶马人的瑶族民兵连长朱林生之间的距离,惊险的旅途成就了这对少数民族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同时,观众还看到了瑶族、彝族与众不同的表达爱情的方式,听到了沁人心脾的彝族情歌。具有民族特色的视听元素与电影类型元素、类型化叙事结合,为当时的观众带来了新鲜的审美感受。
(2)改革开放后:突破案白,提升内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电影的生产数量激增,艺术质量也有相当大的飞跃,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形成了少数民族电影创作的第二个高峰。
①在表现民族风土人情等一般民族性上获得了新的突破,如《蜡玛的十七岁》(2003)将少数民族的地域风光表现提升到了一个更高层次。影片中所展示的哈尼梯田已超越了自然风光本身,它被赋予了一种精神象征意义,就像哈尼族人的心灵一般,在美丽、古朴与宁静中渐渐苏醒,接受着现代文明的洗礼。
②在保持一般民族性的同时,新时期的少数民族电影也开始对少数民族的历史进行探究,力求再现真实的民族历史,使其具备独特的民族性,同时又产生历史厚重感,深层次拓展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的主题。电影《松赞干布》(1988)表现了公元7世纪初,藏族著名政治家、社会改革家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各部落,建立吐蕃王朝并与唐朝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此类影片不但真实再现
了民族历史风貌,还对藏、蒙古两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社会心理结构、民族精神等作出准确的描述,原汁原味地揭示出潜藏于内的人文意味,使影片获得了厚重的历史感和深邃的文化意味。
③用“他者”的视点去巡视某一民族的特性,表达人类共同思考的命题。如影片《猎场扎撒》(1986)记录了蒙古族自古以来在狩猎时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及破坏这一准则后所产生的一系列悲剧性后果,但其用意并不是为了再现这些蒙古族习俗,而在于揭示人与人之间为生存而斗争的残酷性的悲剧。
④在少数民族视觉奇观呈现及类型化叙事层面也有了新的提升。少数民族电影中使用的对本民族叙事方式间离的类型元素也逐渐增多,尤其是塞夫、麦丽丝导演的一系列表现蒙占族历史的影片,引入了动作类型来表现蒙古族骑士的马上动作,营造出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奇观。如《骑士风云》《东归英雄传》《悲情布鲁克》等表现蒙古民族的“马上动作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悲情布鲁克》中五位蒙古族勇士那段堪称“马背上芭蕾”的“醉马”动作,为少数民族电影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⑤近年来,数字技术等高科技手段也开始应用于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更加丰富犷电影的表现手段。如《嘎达梅林》(2002)中,用数字技术营造出千军万马在广阔的草原上厮杀的悲壮场面,这种有着独特民族感怀的视觉体验给观众留下永久的震撼; 而《天上草原》(2002)中用数字技术对音乐加工,使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更加生动、贴切,更好地完成了对蒙古民族的心理描写和精神刻画。
8. 概述40年代战后中国电影成就。
【答案】(1)战后电影战后电影是指抗战胜利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电影创作时期。这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战后,中国电影也开始复苏发展,终于迎来比较厚重的成熟之期。这种成熟与厚重的基本标志是:
①产生了一批堪称优秀的作品,包括:昆仑公司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三毛流浪记》《乌鸦与麻雀》《八千里路云和月》《万家灯火》等。文华公司的《小城之春》《太太万岁》《哀乐中年》《艳阳天》等。以及《天堂春梦》《遥远的爱》《松花江上》《幸福狂想曲》《乘龙快婿》《还乡日记》《夜店》等。
②传统电影走向成熟,《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为代表的影片达到了中国传统电影所能达到的高度,现实主义以更为自觉和深入的姿态确立自己稳固的地位。在电影观念上的成熟,指经过抗战血与火的经历,电影人已不再把电影看成是与现实脱节的个人情感表现。战后电影的社会揭露更为强烈,与现实的关系也更为密切,批判现实主义的色彩使优秀影片达到很深刻的程度。
③创作视野更加扩大。在现实批评为主导的背景下,出现以《小城之春》为标志的诗意文人电影和《太太万岁》等世俗喜剧电影,为中国电影的多样形态成熟作出了贡献。在现实主义影片、喜剧题材片、散文化电影的创作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2)战后电影类型
①反映现实成了中国电影的主流形态,代表了战后中国电影的主流方向的现实影片创作是中国电影走向成熟的基本标志。《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史诗悲剧的典型代表; 《三毛流浪记》是喜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