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714中国史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瓦岗军
【答案】瓦岗军是指隋末三大农民起义军之一,也是战斗力最强的队伍,由翟让领导起义,以瓦岗寨为根据地,故名。不久后,同郡的王伯当、单雄信、徐世绩纷纷加入。大业十二年,李密参加瓦岗军,势力大振。翌年,攻下兴洛仓和回洛仓,开仓贩粮,受到农民的拥护,队伍迅速扩大。不久李密取得了领导权,称魏公,年号永平。后李密杀翟让,导致瓦岗军的内部分裂。武德元年被王世充打败。李密率部降唐,瓦岗军不复存在。
2. 王充
【答案】王充是东汉著名哲学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早年在太学学习,师事班彪,博通百家之言。他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以“气”为核心范畴,由元气、精气、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他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其代表作品《论衡》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
3. 奏折
【答案】奏折是清代重要官方文书之一。它始用于康熙年间,以后普遍采用,乾隆年间形成固定制度。至清亡废止,历时两百余年。奏折按其内容可分为奏事折、奏安折、谢恩折及贺折等四类,其公文程式各有不同。奏折形式一般为素纸,封、底有折,故曰奏折。奏折制度为后人留下了一批丰富的档案遗产,具有极高的文献研究价值、文物保存价值和市场收藏价值。
4. 初税亩
【答案】初税亩是指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其内容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 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即对公田征收其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税赋,对公田之外的份田、私田同样根据其实际亩数,收取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赋税。故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税率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一。初税亩的实行,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使我国历史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发展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5. 《世说新语》
【答案】《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公元581年)有关东汉到南朝刘宋人物逸
事的杂史。作者是南朝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公元403~公元444年),梁朝的刘峻作注。在汉代时,刘向曾写《世说》,但已散失。《世说新语》原名也是《世说》,为了和刘向的区别开来,又叫《世说新书》,宋代之后改为现在这个名字。《世说新语》通行本为6卷,36篇。分德行、语言、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等36门。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逸事。书中的某些篇章也透露出编者的倾向。大体来说,刘义庆对汉末一些名士,都是歌颂或赞赏的; 而对魏晋的清淡家则有褒有贬。基本上他还是依据世族士大夫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人物的。《世说新语》中所记载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段,但言简意赅,颇能传达人物的个性特点。该书的文字,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有时几如口语,而意味隽永,在晋宋人文章中也颇具特色,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读,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诗词中常用的典故。《世说新语》有梁刘孝标注本。刘注的特点是收集许多其他古籍材料,与原文参证,这些材料多已亡逸。现存最早的刊本是宋刊本。国内影印的日本“金泽文库”藏宋刊本,附有日本所发现的唐写本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从刊》影印明嘉靖嘉趣堂刊本等。近人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是本书比较好的笺释。
6. 《甘石星经》
【答案】《甘石星经》是战国时期甘德、石申在长期观侧天象的基础上所著,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德著有《天文星占》8卷,石申著有《天文》8卷,约至西汉后两书皆被尊称为《星经》,后人合称其为《甘石星经》。这部著作约在6世纪后佚失,散见于《史记》、《汉书》、《晋书》、《隋书》等史书中。
7. 韩非
【答案】韩非,韩国人,战国末年著名思想家,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法家的代表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从不同角度提出加强君权的主张。而韩非认为,要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法、术、势缺一不可。“法”是指成文法令。“术”是指国君操纵臣下的手段,“势”是指国君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势。他主张把法、术、势结合起来,以加强中央集权制。他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功利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故他的思想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根据。
8. 绍兴和议
【答案】绍兴和议是指历史上的宋金绍兴和议,计有两次:①绍兴八年(1138)和议。七年,金废伪齐刘豫,左副元帅完颜昌(挞懒)遣宋使王伦南归,许宋议和。八年秦桧二次拜相,与金议和。主要条款有:对金纳贡称臣,贡岁币银,绢各二十五两匹;金以原由伪齐管辖的陕西、河南归宋,以改道后的黄河为界,金归还宋徽宗棺木及钦宗、高宗生母韦氏与宗室等,九年,完颜宗弼发动政变,杀完颜昌,十年出兵夺取陕西河南,和议遂废,其第三项内容除原居东京的宗室得以南归外,其余均未执行。②绍兴十一年和议。宗弼因战事失利,渐有和意。高宗,秦桧决定放
弃淮河以北土地,宋金乃再定和议,主要条款有:宋金间以西起大散关(今陕西宝鸡),东沿淮河之线为界,中间的唐、邓、商州,四川及和尚原、方山原等地归金;宋向金称臣,并且要世世子子系谨守臣节;宋每年向金输贡银二十五万两、絹二十五万匹;金归还宋徽宗棺木与高宗生母韦氏。次年,金使持誓书到临安,册高宗为宋帝,国界于是年划定。绍兴十二年为壬戌年,故又称“壬
戌之盟”。绍兴和议确立了南宋对金的臣属地位,南宋放弃了北方国土,标志着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9. 合州之战
【答案】合州之战是1259年宋蒙间的一次重大战役。宋宝祐六年(1258年),蒙古以三路大军攻宋,其中蒙哥汗亲率一军攻四川,由于四川备战充足,直到次年才攻到合州,合州知州王坚和部将张钰固守。宋开庆元年(1259年)七月,蒙哥汗亲自到合州城下督战,被炮石击中,死于军营之中。蒙古军被迫撤退,合州之围遂解。蒙哥汗死后,蒙古内部发生了争夺汗位的斗争。
10.玄奘
【答案】玄奘俗名陈林,是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的创始人。贞观三年其为到天竺求经,从长安出发,途经今新疆、中亚,访问了今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国。并在佛教学术中心那烂陀寺等地研习佛学。贞观十九年返回长安,带回梵文佛经六百多部。此后便一直在长安慈恩寺专心译经。次年撰成《大唐西域记》12卷,该著作主要记述了其西行取经所见所闻的138个国家的历史沿革、山川特产、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历史传说,成为研究中古时期中亚和印度历史、地理及中西交通的宝贵资料。
二、简答题
11.简要评述元、明、清地方行政体制的发展演变。
【答案】(1)元在地方行政体制上实行行省制度,委派官员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省职权,使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腹里”隶属中书省;宣政院管辖吐蕃,在边远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的形成是地方制度的一大变革。元代比前代直接管理着更大的边疆地区,行省制利于保持东北、西北等地和中原的一体化。元是第一个对西藏地区进行有效管理的朝代,西藏自此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2)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撤销了行省名称的机构,把全国分为12个布政使司和南京直隶区;后改北平布政使司为北京,增云南、贵州两布政使司,共两直隶13布政使司,俗称两京13省。明在省一级改置承宣布政使管地方民、财两政,提刑按察使管司法,都指挥使管军政,互不统属,各自直属皇帝。将原先实行全面管理的行省变成军、政、司法的三权分立,避免了地方官员的专权,使地方集权于中央。
(3)清在内地实行以督抚制为核心的地方行政体制。督抚在明朝是战时临时派出的虚衔,清将督抚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在一省或两三省设总督一人,每省设巡抚一人,兼治文武,职权远远大于明朝的布政使。督抚由皇帝派遣,直接对皇帝个人负责,可控制辖区内的绿营兵,但无权管理八旗兵。同时财政、司法等衙门继续存在,牵制督抚。对龙兴之地东三省,清朝以盛京留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