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海南大学1062中国政治思想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要回答韩非的法治与术治的关系。

【答案】(1)含义

①法治,即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实行法治的具体原则包括:法一而固;以其所重禁其所轻;法不阿贵。

②术治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a. 神秘、决策、御臣和抑制重臣之术;

b. 大臣不能掌握兵权;

c. 禁止大臣结党营私;

d. 人权和财权不能给大臣。

(2)联系

法治和术治的实施目的都是为了造成臣子对君主的绝对依附关系,并由此维护君主利益。

(3)区别

①韩非主张尚法不尚贤,制定一套完备的法律制度才是治国之根本。有利于君主的人为之势是韩非法治的根本目的,君主应该实行法治与术治结合。

②法强调的是制度,要让臣民一丝不苟地遵守;术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运用中的技巧,决不能让别人摸到痕迹。

2. 试析西汉初年“黄老学说”的思想特征。

【答案】黄老学说,即黄老道家的政治思想,是西汉初期统治者崇尚和采纳的政治指导思想,对于恢复社会经济、重整西汉王朝的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汉初黄老道家政治思想的主要著作有陆贾的《新语》和刘安的《淮南子》等。西汉初年“黄老学说”的思想特征主要包括:

(1)汉初黄老道家从老庄之批判儒墨而变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这与战国以来诸子百家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学术潮流是一致的;

(2)汉初黄老道家则表现为积极人世,在治国方法上能博采众家,兼用礼义道法刑名,等等,注重实际社会政治问题,具有明显的现世精神;

(3)继承发展了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将其运用到社会治理之中。“清静无为”成为汉初黄老道家的政治口号,并且为汉初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奠定了政治理念基础。

3. 简述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理论。

【答案】董仲舒提出并深化了以“大一统”为核心的专制主义理论,大一统是春秋时期公羊家的思想范畴,董仲舒对该理论进行深入阐发,认为一是万物的本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

原则,此处的一并非对立中的统一,而是绝对的统一。

(1)“大一统”思想理论主要包括

①在政治上,实现绝对的君主专制统治,臣民要绝对效忠君主,一切以君主为重,一切服从君主,以最大程度地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②在思想文化领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运用专制主义的政治权力来统一、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和意志。

③政治上的专制需要思想文化领域中的专制为辅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是用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统一人们的思想和意志,使统治者能够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保持一统,而统治者也能在思想上有所遵从。

(2)对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评价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标志着自秦以来思想文化领域的专制主义统治发展到了新的阶段,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历史进程产生巨大影响,儒家思想确立了在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地位。

②但这也有相当大的消极作用:它从根本上阻碍了屮国占代思想、学术的自由发展,人们的认识水平长期停留在解释传统儒家的思想学说水平上,其结果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没有发生过质的变革,中国古代社会也相应缺少了社会变革的文化动力。

4. 简述玄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答案】魏晋玄学是以老庄学说解释、论证儒家礼法名教,以儒为主,儒道结合的一种政治哲学思想,其产生有着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玄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如下所述:

(1)社会政治背景。魏晋之际,门阀士族阶层政治失意,故而引用高玄来逃避现实,于是清谈成风,玄学的产生是为他们放荡不羁、醉生梦死的生活态度做论证。

(2)历史文化背景。汉代讖纬儒学日益没落,名教发生危机。思想家需要寻求新的理论改造名教以维护统治,道家老庄学说满足了这种需求,魏晋玄学就是以道家老庄学说论证儒家名教纲常进行合法性论证。

(3)玄学是汉末名实才性讨论逻辑发展的结果。

(4)玄学形成是汉末魏晋时期残酷斗争的某种反映。

二、论述题

5. 中国政治学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答案】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按其内容大体上可划分为五大阶段:

(1)奴隶社会的政治思想

大约从公元前2200年到公元前771年的夏、商和西周,是中国的奴隶制社会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字主要是甲骨文和钟鼎文。在这些文字典籍中,有不少关于社会政治问题的记载。在商朝,其主要内容是神权政治和王权专制的思想。到了西周,则加入了明德慎罚的思想。

这就表明当时的政治思想主要围绕统治的合法性和统治手段展开的,它们反映了奴隶与奴隶

主之间的矛盾。

(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学说

春秋战国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国的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经济力量日益雄厚,其政治力量也逐步壮大,出现了诸侯争霸、群雄逐鹿的政治局面,而代表着奴隶主统治的周王室则日趋衰微,旧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这种社会政治的大变动,为政治学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因此,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政治学说“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主要围绕着“礼”与“法”、“神”与“人”、“君”与“民”、“君”与“国”的关系以及统治手段等问题各抒己见,形成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以及阴阳家、名家等等。

(3)封建社会的政治学

自秦汉到晚清,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虽然其间历经离乱,但是,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却是其基本特征,为了维护这种统治,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了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方面糅合了各家学说的观点,另一方面以“天人三策”再次把它与神的意志相结合,并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这就使得儒家政治学说占据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统治地位,同时,也大大禁锢了其他政治学说的发展。及至宋朝,经过程朱理学的完善,儒家政治学说更加臻于精巧和成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统治的精神支柱。

(4)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政治学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随着社会结构和政治力量的变化,中国社会出现了三大政治学说相激相争的思想格局。

①晚清统治者继续以儒家政治学说作为其统治的精神支柱,以维持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大厦。而以维护封建统治为宗旨的“洋务运动”奉行“中体西用”的原则,以儒家政治学说为本体,以西学皮毛为工具,终告失败。

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一大批仁人志士为了寻求强国富兵之道,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其突出代表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章太炎、孙中山等,介绍和倡导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政治主张,设计中国的资本主义蓝图,对封建政治学说产生了极大冲击。

③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为我国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的首批代表作。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则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成为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进行政治活动的理论指南。

(5)社会主义时期的政治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成为中国政治学的主导内容。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我国政治学的建设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