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东南大学人文学院517公共管理学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策效果
【答案】政策效果是指公共政策实施对客体及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或效果。在公共政策评价中,政策效果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公共政策预定目标的完成程度; 公共政策的非预期影响; 与政府行为相关的各种环境的变化; 投入公共政策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公共政策所取得的收益与投入成本之问的比率。公共政策评价中的政策效果有如下儿种类型:①直接效果:②附带效果:③潜在效果:④象征性效果。
2. 对策论
【答案】对策论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互动决策,即各行动方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每个人在决策的时候必须将他人的决策纳入自己的决策考虑之中,当然也需要把别人对于自己的考虑也要纳入考虑之中,从而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战略。
3. 社会利益
【答案】社会利益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社会全体成员,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基于一定的社会目标而对诸种社会要素和社会状态的共同需要所体现的利益形态。社会利益是广泛个体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具体的、独立的利益形态。其内容主要有:具有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具有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和具有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
4. 自下而上的政策执行模式
【答案】自下而上途径以组织中的个人(即参与政策过程的所有行动者)作为出发点,政策链条中的较低及最低层次被当作政策执行的基础; 其强调政策或项目的成功与否依赖于参与执行项目的行动者的承诺与技巧。这一途径以韦瑟利和利普斯基的《基层官僚与制度创新》一文为代表。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缺乏一个统一的模式,其中有对照意义的是这样两个分支流派:一是以爱尔莫尔为代表的,在政府组织内部,从“草根”(基层)角度来探索政策执行的效率问题,学术界称之为“基层官员的权力观”; 另一分支以约恩和波特为代表,彻底抛弃了传统官僚科层组织的执行观,从多元行动者的互动角度来研究政策的执行过程,学术界称之为“执行结构研究”。
5. 线性规划
【答案】线性规划是一种合理利用资源、调配资源的应用数学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在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实现目标的最大化,即以消耗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化的社会经济效益目标。这个目标既可以使产出最大,也可以使投入达到最小。
6. 政策模型
【答案】按照系统分析的理解,政策模型是指对研究对象和过程某一方面的本质属性所进行的一种抽象描述。政策模型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问题变为易于处理的简单模式,不受现实中非本质因素的约束,易于理解、操作、模拟与优化。政策模型是由变量与关系组成的。变量反映随时间或其他条件变化的数值而改变的程度。明确变量及其相互关系是分析的主要任务。在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确定这些部分之间的关系而将其加以组合。政策模型的分类:①确定型模型。即通过己知可控和不可控变量的关系来计算所有结果变量; ②随机模型。指从变量的概率分布中求出结果。所有的模型讨论,都涉及到总体研究。模型应该首先在整体水平上建立各种关系,并依据需要逐步补充,直至得到最理想的结果。因此最优化模型是在特定假设和约束条件下可以求出最优选择结果的模型。
7. 成本效益分析
【答案】成本效益分析法,又称费用效果分析法,是规划与采购工程系统或设备的一种方法。它起源于二次大战后的美国,20世纪60年代后,这种方法广泛流行于各工业部门。在政策的整个运行过程中,所消耗的费用被称为“政策运行成本”,它既包括直接的实际耗费,也包含间接的财富损失。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进行政策评价时,可借助于成本效用曲线,以成本为自变量,用x 表示,以效益为因变量,用y 表示,即横轴表示成本,纵轴表示效益。
8. 类比分析
【答案】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之间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逻辑方法。类比分析是指把这种相似性研究创造性地用于政策问题的构建中,寻求政策问题的成因、性质及类别的方法。人们在缺乏可靠的论证思路时,类比分析法往往能够奏效,在构建政策问题时,有三种不同的类比形式可以运用:人的类比、直接类比和想象类比。
二、简答题
9. 提升行政绩效的预算原则有哪些?
【答案】预算是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为达成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依据国家之施政方针,以国家整体资源与国民负担能力为评估基础,所预定的公共财政的收支计划,也即经过政治程序所为之的国家资源配置。
预算原则有传统的强调民主政治监督的原则和现代的强调提升行政绩效的原则。
基于预算的经济稳定、资源配置及行政管理等功能,现代的预算原则不应再局限于民主政治监督控制,政府行政责任与行政职能的加强更为重要。根据美国前预算局局长史密斯的倡议,提升行政绩效的有下列八项:
(1)计划原则。即政府所有预算皆应按照计划来编制,预算反映政府计划,两者具有密切关系。
(2)责任原则。行政首长对于预算的责任是使行政机关的计划符合立法部门所反映的民意,
并以最低廉的成本来执行计划。
(3)根据报告原则。预算的编制、立法与执行,均应根据政府各机关的财务及业务报告,而非盲目地任意决定预算。
(4)具备适当权力原则。行政机关为有效执行预算,必须具备执行预算的权限及执行职权的必要人员。
(5)多元预算手续原则。政府预算的手续,可依行政活动、工作毛! 划的不同而有差异,无须强求一致。
(6)自由裁量原则。对于政府各支出项目及内容,不宜过分详订并限制留用,在不违反施政方针或目标的前提下,可授子各机关自由裁量的空间,律更有效率地使用资源。
(7)预算时间弹性原则。为充分发挥预算的经济稳定功能,政府施政计划的实施及经费支出时间,可随总体经济状况作必要而有弹性的调整,例如多年期大规模公共建设的资本性支出,即有其时间弹性的必要。
(8)顶算机关关联原则。中央顶算机关与各机关执掌预算及计划的部门,应相互保持充分联系及协调与合作的关系。
10.简述绩效管理过程的基本活动。
【答案】绩效管理,是利用绩效信息协助设定同意的绩效目标,进行资源配置与优先顺序的安排,以告知管理者维持或改变既定目标计划,并且报告成功符合目标的管理过程。绩效管理乃对公共服务或计划目标进行设定与实现,并对实现结果进行系统评估的过程。
绩效管理过程一般包括三个最基本的功能活动:
(1)绩效评估(performance evaluation)。系指评估一个组织如何达成以及是否达成目标的系统化过程。评估的可以是组织的绩效、计划的绩效和个人的绩效。但对公共部门而言,现在比较重视的是对组织绩效的评估,组织绩效评估是如何追踪与评估组织绩效的过程。
(2)绩效衡量(performance measurement )。为了进行绩效评估,管理者必须设计一套足以衡量组织目标实现的指标系统,也就是衡量组织绩效的标尺,这样才能进行不同机关与不同时期的比较。
(3)绩效追踪(performance monitoring )。绩效追踪系指对组织的绩效进行持续性的监测、记录与考核,以作为改进组织绩效的基本依据。
绩效管理乃是收集绩效信息,进行绩效衡量,设计与执行有效管理,推动绩效不断持续改进的整体活动和过程。
11.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知能?
【答案】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能:
(1)技术知能
①成人学习认知。了解成人如何求取知识、技能或态度,以及差异。
②职业发展理论和技能。了解职业发展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