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长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公共管理学(跨学科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策方案评估

【答案】政策方案评估是指在政策方案出台以前,对各种备择方案的可靠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证,说明各个方案的优劣,主要包括价值评估、效果评估、风险评估和可行性评估的过程。其中,可行性评估是政策方案评估的重点内容。

2. 政策模型

【答案】按照系统分析的理解,政策模型是指对研究对象和过程某一方面的本质属性所进行的一种抽象描述。政策模型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问题变为易于处理的简单模式,不受现实中非本质因素的约束,易于理解、操作、模拟与优化。政策模型是由变量与关系组成的。变量反映随时间或其他条件变化的数值而改变的程度。明确变量及其相互关系是分析的主要任务。在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确定这些部分之间的关系而将其加以组合。政策模型的分类:①确定型模型。即通过己知可控和不可控变量的关系来计算所有结果变量; ②随机模型。指从变量的概率分布中求出结果。所有的模型讨论,都涉及到总体研究。模型应该首先在整体水平上建立各种关系,并依据需要逐步补充,直至得到最理想的结果。因此最优化模型是在特定假设和约束条件下可以求出最优选择结果的模型。

3. 政策影响

【答案】政策影响是指政策产出所引起的人们在行为和态度方面的实际变化。例如,如果提供给老年人的家庭食品服务数量是政策产出的一个合适的衡量指标的话,那么老年人日平均蛋白质摄入量就是政策影响的一个衡量指标。对政策影响进行监测时,有一点非常重要,即目标群体不必一定是受益者。目标群体是受政策或计划影响的个体、群体或组织,而受益者则是指政策影响对其有益的群体。

4. 目标群体

【答案】目标群体是指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作为公共政策的客体的目标群体与公共政策主体之间是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目标群体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具有能动性,对公共政策主体起着反作用。

5. 投入产出法

【答案】投入产出法,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是研究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地区经济、部门经济、公司或企业经济单位)中各个部分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

该方法的基本内容:

①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相应的线性代数方程体系,综合分析和确定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分析重要的宏观经济比例关系及产业结构等基本问题;

②制定投入产出表,反映各种产品生产投入来源和去向的一种棋盘式表格;

③构建投入产出模型,用数学形式体现投入产出表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线性代数方程组。

6. 社区

【答案】社区是指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成员以居住环境为主体,行使社会功能,创建社会规范的行政区域。社区是解决问题的最基本途径,无论对于私人问题还是社会问题都是如此。与其他三个部门相比,社区的最主要特点是它的非正式性。尽管如此,社区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一般来说,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越是滞后,社区在解决社会问题时所发挥的作用越大。比如,到目前为止,社区仍然是我国解决养老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

社区的优势表现在:信息优势、激励充分、有利于社会资本的积累、具有较好的回应性、对财政资金的依赖程度较小。

社区的缺陷表现在:首先,社区中之所以能够形成相对紧密的人际关系,其主要原因是社区的范围一般不会太大,社区中所容纳的人口一般也相对较小,从而为人们通过重复的交往形成稳定、紧密的关系提供了条件; 其次,社区的非正式性也经常成为其从社区之外获得资源的最大障碍。

7. 系统议程

【答案】系统议程又称公众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诀的这样一种政策议程。从本质上讲,公众议程是一个众人参与的讨论过程,是一个问题从与其具有特殊联系的群体逐渐扩展到社会普通公众的变化过程,即一个问题引起相关群体的注意,进而引起更多人的兴趣,最后受到普通公众的关注。

8. 多党制

【答案】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中由多个政党竞争国家政治职位并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的制度。由于实行多党制的资本主义的竞选、议会等政治过程中存在着多个政党并立角逐的局面,因而这种多党制又叫做“多党并立制”。多党制国家政治具有以下基本特点:①党派林立,党派情况复杂; ②内阁更迭频繁,政局不稳:③政党小断组成政党联盟,而且随着政局发展,政党联盟又小断发生新的分化组合。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可以分为两个类型:①国内多个政党势均力敌,没有任何一个政党能够在选举中长期保持绝对的优势,多为正当的联盟执政:②国内虽然存在多个政党,但是其中的一个政党的力量长期占绝对优势,并且处于单独执政的地位。

二、简答题

9. 简述政策目标群体政策认同(接受和服从政策)的缘由。

【答案】政策目标群体是指受到政策直接影响和作用的对象,及政策制约的社会成员。政策

能否落实、目标能否实现,与政策目标群体的态度有着直接的关系。目标群体理解、接受、遵从政策的程度是衡量政策有效性的关键J 险要素。

目标群体之所以能够接受,遵从和执行某一项公共政策,通常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缘由: (1)政治社会化的影响。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政治观念的树立和政策行为模式的形成。如果这一过程较为成功,社会成员就会逐渐树立执行现行社会制度的观念,能够谅解公共政策中的一些无奈之举。

(2)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约。时间的塑造和历史的熏陶在一定程度上固划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要想改变这些习惯模式是极为困难的。

(3)对政策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的看法。政策不仅需要实质合理,更需要形式合理,二者相辅相成。只讲实质合理,不讲形式合理,必然会走向人治; 反之,必然会导致教条。我们需要的是形式合理上的实质合理。

(4)成本收益的权衡。目标群体对某一项政策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利益得失的判断。如果他认为某项政策不接受比接受所受的损失要大,他们就会采取抵制的态度。

(5)大局或整体利益的考虑。如果他们认为某项政策从总体上看是合情合理的,是照顾大局的,那么即使牺牲一此个人利益和小集团利益、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他们往往也能够顾全大局,从长远考虑,接受和服从该项政策。

(6)避免受到惩罚。公共政策的如果没有强制力做依托,政策就很难得到贯彻和执行。公共政策会触动到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如果没有一定的惩罚措施,他们很可能就会去做违背政策的事情。

(7)环境条件的变化。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会产生“振动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条件的改变,人们的主观认识也会发生变化,一些最初不受欢迎的政策可能逐渐被人们理解并接受,一项最初受拥护的政策可能逐渐被人们认清井抵制。

10.什么是危机? 危机具有哪些基本的类型和特征?

【答案】(1)危机是指这样一种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态,它的出现和爆发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作,对生命、财产、环境等造成威胁、损害,超出了政府和社会常态的管理能力,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者。

(2)不同种类危机的共同特点

①危机具有威胁性

危机的出现或者发生,可能会对个体、组织或者社会的基本目标和价值,如生命、财产、安全、秩序、自由等产生威胁。

②危机具有时间的紧迫性

决策者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快速的反应,而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决策者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③危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危机的发展,也有其周期。危机的发展往往会经历四个阶段:潜伏期、爆发期、持续期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