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浙江财经大学城乡规划与管理学院611公共管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诺斯悖论
【答案】诺斯在1981年提出,国家具有双重目标,一方面通过向不同的势力集团提供不同的产权,获取租金的最大化; 另一方面,国家还试图降低交易费用以推动社会产出的最大化,从而获取国家税收的增加。国家的这两个目标经常是冲突的。“诺斯悖论”描述了国家与社会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矛盾的关系,即“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经济衰退的根源”。另外,由于存在着投票的悖论、理性的无知,加之政治市场的竞争更不充分和交易的对象更难以考核等因素,政治市场的交易费用高昂。结果,政府作用的结果往往是经济增长的停滞。
2. 政策问题
【答案】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应主要包括:①社会客观现象或问题情境; ②对上述问题的察觉与认同; ③价值、利益与规范的冲突; ④团体的活动与力量; ⑤政府的必要行动。公共政策问题的特征有:①政策问题的关联性:②政策问题的主观性; ③政策问题的人为性:④政策问题的动态性。
3. 公共政策合法化
【答案】政策合法化是指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政策的行为过程。包括决策主体合法、决策程序合法、政策内容合法等内容。
4. 公共决策体制
【答案】公共决策体制是指决策权力与责任在决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配置格局和责任分担模式,是多元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分工合作与活动程序。通常一个完整的公共决策体制应由决断子系统、咨询子系统、信息子系统、监控子系统和执行子系统等组成。
5. 风险决策
【答案】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事件未来各种自然状态的发生是随机的,决策者可以根据相似事件的历史统计资料或实验测试等估计出各种自然状态的概率,并依据概率的大小进行计算分析后作出的决策。
风险型决策通常具备五个条件:
①存在着决策者期望实现的明确目标,收益大或损失小;
②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状态;
③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最后只选定一个方案;
④不同的行动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益损值可计算;
⑤在多种自然状态下究竟出现何种状态无法肯定,但对各自然状态出现的可能性(概率)却可预先估计出来。
6. 公共问题
【答案】公共问题是指影响超出了当事人范围,波及到非直接相关的群体,受到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按社会生活领域的不同将公共问题分为政治、经济、社会(狭义)和文化等领域的问题。
7. 方案规划
【答案】政策方案规划是指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在政策方案规划的过程中,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目标; _是方案。确定政策目标是前提,拟定政策方案是基础,选择优化方案是关键。政策方案规划的特性包括:政策规划的目标导向、变革取向、选择取向、理性取向和群体取向。
8. 结构优良问题
【答案】结构优良问题是指涉及一位或数位决策人员和在少数几个方案中进行政策选择的问题。结构优良问题的效用(价值)反映目标的一致性,这些目标是按决策者的喜好顺序排列。每种选择的结果要么具有完全的确定性,要么在可接受的可能的错误范围内。这类问题的原型是完全可由计算机处理的决策问题,所有政策备选方案的结果都可预先加以规划。在公共机构中存在的相对低层次的操作性问题中有一些例子可以对结构优良的问题加以说明。
二、简述题
9. 公共管理兴起的时代背景和学科背景为何?
【答案】(1)公共管理发展的时代背景
①政府规模的扩大和政府角色的膨胀以及社会对政府之不满。_战后,在福利国家观念的推动下,政府的权力不断扩张,政府的职能范围扩大,政府的角色日益多样化,这导致一方面政府必须投入大量的资源以提供公共服务; 另一方面为支付大量公共开支所采取的重税政策也导致经济竞争力的下降和民众的不满。对政府的抨击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认为政府的规模太大,而且消耗了过多的稀有资源; 二是政府的范围,政府自身陷入了过多的活动,而且许多活动的提供皆有替代方法可以运用; 三是政府行事的方法,认为通过官僚体制提供服务必然导致平庸和无效率。
②经济因素与财政压力。一方面,工业化国家朝着福利国家的方向发展,造成政府每年必须负担庞大的转移性财政支出,拖垮了政府的预算和经济,造成经济衰退、失业率的上升,形成了政治、经济的不稳定。另一方面,国际经济的自山化趋势所造成的竞争压力逐渐加剧,对各国政
府均造成巨大的改革压力。促进国内经济发展、节省政府施政成本、提升国际竞争力成为各国执政者面临的核心课题。
③社会问题与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和科技发展,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如人口膨胀问题、都市化问题等等。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动荡性和多元性环境,导致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另一方面,传统的政府功能己不足以对口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加之官僚体系本身的缺陷引发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使政府的存在充满了合法性危机。让公共服务同归社会、市场的呼声口渐高涨,缩小政府职能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
④新右派学说与保守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从20世纪70-}-80年代起,具有保守主义政治倾向的政党在西方执政,新右派学说抨击60年代盛行的社会福利国家和政治的缺点,并认为政府之失灵比市场失灵更为严重,应将私部门管理引进公部门之中,使政治控制得以强化、顶算削减、专业自主性降低、公务员的工会弱化,同时,半竞争性的架构将克服官僚体制天生无效率的弊端。
(2)公共管理发展的学科背景
公共管理的发展是以公共行政学产生和发展为前提的。公共行政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典范变迁,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阶段:政治与行政二分法(1900-1926)。行政学者古德诺于1900年提出政治与行政二分法之观点,主张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而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公共行政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关注的是研究如何有效运用资源以执行政策。
第二阶段:行政原则(1927-1937)。在这个阶段,许多行政学者关注建构“行政原则”。魏劳毕于1929年出版《公共行政的原则》,特别强调有一些科学的行政原则存在,并且这些原则能被认识,PDSDCORB 就是行政原则的最佳体现。
第三阶段:公共行政即政治学。这一时期的公共行政具有强烈的规范取向,开始向政治学回归。然而这时期的公共行政以建立规范理论为目的,为知识而追求知识,对改进公共行政实务助益不多。
第四阶段:公共行政即管理学。从1960年至70年代起,一部分行政学者不满政治取向的公共行政研究,从而转向管理领域寻求发展。这一时期,公共行政的基本假设基础包括:一是公共行政与私部门的行政没有本质的区别; 二是强调一般管理,或类同管理; 三是企业绩效优于政府绩效,而主张师法企业,提高政府绩效。这一阶段将公共行政转向管理,为日后公共管理途径的发展创造了基础。
公共行政即管理学的发展,形成了有管理无公共的窘境,完全忽略了公共管理所处的政治环境和公私管理之差异,由于大环境之差异,私部门管理的知识、技能、概念与工具,在引入政府部门运用后,产生格格不入甚至失灵的情形,这些都促使了公共行政学者转而寻求新的研究途径,公共管理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