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91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目录

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91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一) ... 2 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91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二) . 12 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91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三) . 22 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91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四) . 32 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91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五) . 42

一、简答题

1. 简述无产阶级的群众观点的内容。

【答案】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运用于具体工作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权重观点。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对唯物史观的重要贡献。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无产阶级的各项事业,都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只有依靠人民群众自觉的努力和斗争,才能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宗旨。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无产阶级政党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无产阶级政党没有自己的私利。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3)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实际工作中就是要一切想人民群众负责。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利益。无产阶级政党及其成员,要把向人民群众负责作为自己言行的最高准则。

(4)一切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党的各种正确意见和主张,本质上都是群众经验的总结、群众智慧的结晶。要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个人的才能总是有限的。

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贯彻和运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

2. 简述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对立。

【答案】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它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互不联系,彼此孤立。

(2)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

事物的运动变化不仅有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且有根本性质的变化。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

的过程。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在本质上是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一类事物只能产生同一类事物,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不会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的存在。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中都包含着矛盾。而且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形而上学则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因而把事物的运动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

总之,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只有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才能坚持联系和发展观点。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就只能坚持孤立静止的观点。

3. 实践与真理的之间的关系

【答案】(1)实践实践是指人们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① 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

② 实践把人的目的、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属人的对象世界; ③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其三种基本形式是物质生产实践、社会交往实践以及科学实验。

(2)真理

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它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客观性是其本质规定。它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从相对逐渐走向绝对,是它的一般发展过程。它来源于实践,随实践发展而发展。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它是具体的,不存在抽象的真理。它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3)关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①真理的本性

真理的内容包含思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的相互关系。要判定主观思想与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不可能从这种关系的任何单独的一方得到回答。在主观范围里是无法解决的,而单凭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世界也不能将主观和客观直接加以对照。只有依靠主观与客观相互结合、相互统一的形式,才能检验主观与客观是否相符合。

②实践的特点

a. 实践的性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的过程是把人的主观目的加以物化,实践的结果就是物化了的主观目的,由此检验出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实践不仅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还具有直接现实性和普遍性,这是实践成为真理标准的内在根据。

b. 实践标准

第一,从它的客观性和唯一性来说,是绝对的;

第二,从它是在历史上产生和发展的、是有条件的来说,则是相对的。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

践,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当时的一切认识。

实践标准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这反映了真理标准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答案】(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是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二者各有自己特定的含义,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主体与客体之间是认识关系,即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没有这种关系,它们就不成其为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②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实践关系,即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这是最基本的关系,是认识关系的基础。外部世界并不是自然地满足人的需要,而是按照自己的规律运动变化着。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客体,使之发生合乎于人的目的的变化。

③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有制约作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体现在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在实践中,如果按照客体的本性和规律去改造,就能成功; 违反客体的本性和规律去改造,必然会失败,这就体现了客体对主体的制约作用。

5.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答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从实践方面看认识,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不仅为认识的能动性找到了客观现实的基础,而且在哲学史上第一次解决了认识活动中的主体能动性与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基础相统一的问题。以科学实践观为其基本特征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能动的反映论是唯一科学的认识论。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发生的前提,即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及其相互作用都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离开人的实践活动,就没有现实的主体、客体及其关系,也就没有现实的认识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不仅指发生学意义上的认识来源,更主要是指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人是在实践中通过视、听、嗅、触等感官活动接触事物的现象,并透过现象发现本质、透过个别把握一般、透过偶然掌握必然,达到对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在广度、深度上不断发展的根本。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还在于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手段和条件。认识范围的日益拓展、认识水平的日益提高、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的日益丰厚,都与认识手段和条件的不断更新密切相关,而这正是实践活动的结果。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