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355建筑学基础之中国建筑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选择题
1. 我国城市化进程在20世纪末处在( )。
A. 初期阶段
B. 中期阶段
C. 稳定阶段
D. 发展阶段
【答案】A
【解析】我国在20世纪末(1990年代)城市化水平大约在15%左右,处于缓慢发展的初期阶段。研究显示,城市化有30%和70%两个门槛,其中低于30%为初期阶段,处于缓慢发展阶段;30%~70%之间为快速发展阶段;高于70%为稳定发展阶段。我国现阶段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
2. 中国历史上最早有城市规划思想的朝代是( )。
A. 西周
B. 隋
C. 北魏
D. 西汉
【答案】A
【解析】原始社会后期城市出现,经夏商到西周千余年的发展,城市规划有了完整的制度。《周礼. 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3. 我国古代在建城选址上的首要原则是( )。
A. 具备“天人合一”的理想景观模式
B. 具备交通优势
C. 具备良好的防卫性
D. 具备方便的用水及防涝条件
【答案】D
【解析】古人在建城选址时,历代都重视解决水源问题,因为城市用水对于一个几十万至100万以上人口的都城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关于城市的排水问题,历代实践和记载也体现其建设的重要性。如清世袭承揽沟渠疏浚的董姓承包商“沟董”,即绘有北京内城沟渠图。
4.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斗拱的结构机能开始减弱的现象出现于( )。
A. 宋代
B. 元代
C. 明代
D. 清代
【答案】B
【解析】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斗拱的结构机能开始减弱的现象是在元代,这是通过实物考察得出的结论,例如,昂在宋朝之前,通过斜向支撑,作为受力构件出现,而在元代开始向水平向构件发展。1934年《清式营造则例》一书中,林徽因女士在前言部分对此一斗拱机能演变过程有所论述。
5. 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常用的“干阑”式住房,其主要特征是( )。
A. 多层楼房
B. 底层架空,人居楼上
C. 有宽大的晒台
D. 全用竹材建造
【答案】B
【解析】干阑一词,出自《旧唐书. 南蛮传》,“山有毒草及虱腹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号为干阑”。干阑的主要特征即是居住层是用支柱架离地面的,需登梯而上。有宽大的晒台和全用竹材建造是云南傣族竹楼独有的特征。
6. 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的设计者是谁?( )
A. 杨庭宝
B. 梁思成
C. 吕彦直
D. 庄俊
【答案】C
【解析】A 项,杨庭宝与梁思成齐名,在建筑界享有“南杨北梁”之誉。B 项,梁思成是中国建筑学家,曾从事中国古建筑的科学研究工作和建筑教育工作,并参加了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设计。其著有《梁思成文集》四卷、《清式营造则例》。C 项,吕彦直是年轻的建筑师。他因31岁设计了中山陵而名声鹊起,后来他又设计了广州中山纪念堂、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等。D 项,庄俊主要设计作品有天津扶轮中学、唐山交通大学、上海金城银行等。
7. 对于清式建筑做法,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
A. 使用斗棋的大木大式建筑又称殿式建筑
B. —般民房只能用大木小式
C. 建筑尺度以斗口作为衡量标准
D. 小木作包括屋顶铺瓦和脊饰工程
【答案】D
【解析】小木作是古代汉族传统建筑中指大木构件以外的非承重的木构件的设计、制作和安装工作,包括:门、窗、桶扇、栏杆、天花、藻井等。小木作,又称装修,可分为外檐装修和内檐装修。屋顶铺瓦和脊饰工程不属于小木作。
8. 对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对资源合理利用,少用不可再生资源;发展应是支持性发展,而非掠夺性发展
B. 中心内容是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不涉及社会、文化等领域
C. 要从全局、长远的观点考虑发展,只顾眼前短期局部效益可能得不偿失,是饮鸩止渴
D. 减少对自然界的污染和遗留废弃物
【答案】B
【解析】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是发展,是当代人的发展不影响子孙后代的发展机会,涵盖经济、社会与环境等多方面内容。
9. “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是哪个地方和民族的住宅布局形式?( )
A. 湖南,土家族
B. 贵州,侗族
C. 广西,壮族
D. 云南,白族
【答案】D
【解析】中国各民族住宅采用院落形式的主要是汉族、藏族、白族等。其中“三坊一照壁”是云南大理白族住宅建筑中的特征,其布局形式也有着“四合五天井”的形式。
10.图示民居建筑从左到右分别位于( )。
A. 福建、广西、辽宁
B. 福建、广西、山西
C. 广东、贵州、山西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