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通讯选材需注意什么问题?

【答案】通讯要具备说服力和吸引力,所用的材料必须充实丰满。为满足读者的特殊要求,如详细、生动等,通讯对选材的要求比较高,应注意的问题主要包括: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要围绕主题选材,选材忌重复这三方面,(1)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

由于人们更容易接受“暗示”出来的道理,记者要通过新闻事实表态、发言,被传播的这类事实就必须典型,既普遍存在而又富有个性,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

选材的典型性含义:

①突出,即所选材料较一般事实材料突出,有特点;

②普遍存在,即所选事例无论大小,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和事件。

(2)要围绕主题选材

围绕着主题,选择能够表现主题的事实材料,是记者用新闻价值标准过滤事实材料的结果。选择的每一个典型事例,都是想让读者顺着这一个个事实达到记者对事实本来面目的认识,要适应读者阅读时的思维习惯。

(3)选材忌重复

说明同一问题、同一侧面的事例,列举一个即可,不必连续用几个意义相同的事例来强调。事例最好大小搭配,各个事例之间或有差别、或有递进。

2. 挑选一些历年中国新闻奖消息与通讯类获奖作品,对其进行新闻语言特色的具体分析。

【答案】示例如下:

材料一:

以下是一篇获得第十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消息:

中国地铁列车今天穿过天安门广场

5分钟前,一列银灰色的地铁列车,在仅距地面2.8米的地下,首次穿过世界最大的广场一一天安门广场。

这是首都向它的共和国母亲50大寿献上的一份最珍贵的礼物。

今天通车试运营的地下铁道西起距天安门3公里的复兴门,东至距天安门8公里的八王坟,全长13.5公里。线路坐落在神州第一街长安街超浅埋层之下。

为此,承担西单、天安门、王府井等首都心脏地段地铁施工设计重担的铁道部隧道工程局、铁道部第十六工程局和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的建设者们苦苦奋斗犷十个春秋。参加世界建筑师

大会的各国专家参观后曾惊叹“中国又创造了一个奇迹”。

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日本国驻中国大使谷野作太郎等中外贵宾与地铁建设的功臣们,作为通车后的首批乘客,一起登上了国产新型电动地铁客车。从长安街东部的八王坟到天安门,列车运行刚好17分钟。

30年前的国庆节,北京建成了从苹果园到北京站全长23.6公里的地铁一号线,结束了中国无地铁的历史。

15年前的国庆节前夕,北京又开通运营了16.1公里的地铁第二期环线。

早在5年前,北京地铁的年客运量就已突破5亿,而现在,平均每天乘坐地铁的旅客已达140万。

北京地铁虽然在当今世界43个国家117个有地铁的城市中,开通年代和运营里程均排在30位以后,但却创下了满载率和单车运营公里两项“世界之最”。

投资75.7亿元人民币的地铁“复八段”的今日开通,使北京地铁通车总里程由原来的41.6公里增加到55.1公里,超过了香港的43.2公里,成为中国六个城市地铁之最。同时也使中国城市地铁的总里程逼近150公里。

目前,中国除北京、天津、香港、台北、上海、广州已开通地铁外,青岛、南京、重庆、深圳、高雄等城市也正在或计划建设地铁。

自1863年伦敦建成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到136年后的今天,全世界的地铁长度已接近6000公里。

答:语言特色分析:

本文是一篇在结构、语言上都比较成熟的消息类新闻作品,使用的是具体陈述与抽象概括相结合的语言。本文特色在于:

(1)语言准确、简洁、鲜明、生动

新闻写作中所需要的语言,应该是传播信息的语言、报道事实的语言、解释问题的语言、快速交流的语言。本文行文上段落短小精悍、节奏感强、叙事有条理; 语言上,符合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即时效性(新鲜、快速、简短)与可读性(具体、生动、通俗),相应的新闻语言呈现出准确、简洁、鲜明、生动的特色。

(2)有时代感

新闻语言生命力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要有时代气息,因为这种语言是社会语言最直接、最真实、最迅速、最广泛的反映。同时,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与新鲜感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通过有时代气息,包括社会上最新流行的一些语言传递出来。这篇报道适逢北京一号线通车为祖国50年大庆献礼,在当时具有强烈时代感和重要的报道意义。

材料_:

以下是一篇获得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作品的通讯类作品:

教育局长的好榜样

一一追记湖南桂东县教育局局长胡昭程

地处湘粤赣边界的桂东县,是国家和湖南省贫困县。然而,这里的土地上却有着一座座现代化的学校; 这里的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3%,巩固率达99.9%; 初中生入学率100%,巩固率达98.1%0

贫困地区办出了发达地区的教育! 然而历尽艰辛,用自己的生命参与创造这一奇迹的桂东县教育局长胡昭程,却在2000年12月21日走完了他52年的人生里程。父老乡亲们敬仰他、怀念他。一幅挽联诉说出了人们对他的评价和思念一一“一腔热血倾教育,两袖清风为人民”。

山区教育的奇迹

1994年,胡昭程向县委县政府提出一个大胆的改革方案:调整学校布局,重新规划布点学校107所,撤并81所学校。

桂东县的学校80%是干打垒校舍,危房面积曾上升到3.5万平方米,这些干打垒校舍要全部改造,至少需要1亿元资金,桂东的财力无力承受。

胡昭程认为:“穷县办教育,更要讲效益。撒胡椒面不如攒紧拳头。”可一些乡村干部不愿撤校,怕影响自己的形象。胡昭程耐心做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工作,解释教育规律,讲清教育投资与效益的关系。学校调整布局一举成功,学校数减少了近一半,校均规模扩大了1.5倍。桂东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通过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之路,受到教育部、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胡昭程认为,学校无小事,事事关育人。为了规范教学,全县从校长到炊事员都建立了岗位职责,对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教学时间都有具体要求,并实行检查通报制度。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全县学校提出了校园环境“四化’,、“十无”要求:绿化、美化、硬化、净化; 无破门窗、无破课桌、无垃圾、无乱写乱画、无放养禽畜……制订了《桂东县学校管理六条规定》。

几个教师第一次出山,好奇地俯在铁轨上倾听火车的声音,这深深触动了胡昭程。他认识到,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实行“走出引进、开放办学”的教育思路。为此,该县先后与清华大学附中、附小,北京朝阳中学,湖南师大,郴州市一完小签定丁帮教协议。10余年来全县派出45批516名教师去北京“学艺取经”,600多名教师到长沙和郴州拜师学艺。还邀请北京和长沙的专家学者来桂东讲学示范。引进或自创教改实验课题,在全县形成了大教改大教研的氛围。教师素质得到提高,143名教师收回了请调报告。

一腔热血倾教育

胡昭程走了,可他的办公桌上,还静静地躺着:指南针、皮卷尺和规划图。人们说这是他生前随身携带的三件宝贝。

这几年全县新建扩建近百所学校,每所学校的选址、划线、验收,胡昭程都要到场。为了给每所学校选择合适的地点,他像当年的焦裕禄一样跑遍了全县的山山水水。进入施工阶段,他每到一所学校都先拿出规划图看施工是否走样,再掏出卷尺量一量房子的规格是否合乎要求,然后拿出指南针,看采光通风是否合理。1997年兴建县一中校舍,胡昭程亲自带人采购瓷砖,他对质量不放心,对500万块瓷砖一箱一箱地检查,从上午8点一直干到晚上8点,整整用了12个小时。胡昭程说:“教育的钱来之不易。我们要把一分钱册作两分钱花,大手大脚是对人民犯罪。”桂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