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师生关系

【答案】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师生关系存在不同的类型,从教育过程的主体作用来看,教师和学生是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 从教育作为一种组织来看,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在学校、班级、教室等社群中,构成组织和被组织的关系; 从教育活动的展开来看,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关系和对话关系。师生关系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2. 最近发展区

【答案】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并引导之”,由此引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定义是指儿童己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操作定义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活动任务时表现的水平和在成人指导或在有能力的伙伴帮助下完成任务时所表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3. 活教育

【答案】活的教育就是指不同于书本主义的教育。尽量利用儿童的手、脑、口、耳、眼睛,打破只用耳朵听,眼睛看,而小用口说话,用脑子想事的教育。活教育是陈鹤琴于1940年办江西幼师时提出的,包括:“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三大部分。其中,活教育的目的论是指“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活教育的课程论是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而活教育的方法论是指“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4. 教育目的

【答案】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各级各类的学校无论具体培养社会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历史上教育思想家对教育目的有不同论述,大致可分两类:一是从社会的需要来认定教育目的,是为社会本位论; 二是从个体发展来确定教育目的,是为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的意义,决定了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无一不受教育目的的制约。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

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二、简答题

5. 简述幼儿体育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答案】幼儿体育是为了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而实施的教育。在其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1)注重幼儿身体素质的提高

提高幼儿身体素质是幼儿体育的重中之重。在幼儿园体育中,不能把目光放在技能技巧的训练上; 更不能允许为比赛、表演、为幼儿园争名次、争荣誉等目的而进行有伤幼儿身体的任何活动; 要充分考虑幼儿身体的特点,避免小学化,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用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各种身体活动来促进幼儿体质的增强。

(2)重视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态度

体育活动的功能必须通过幼儿自身的积极参加才可能实现,幼儿对体育活动是否喜欢,是否投入是体育活动成败的关键。因此,实施体育必须重视培养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态度,不能为了达到计划的目标,生硬地强迫幼儿训练或完成某项运动,或因为幼儿不能达到教师的要求而进行惩罚、责备,另外体育活动的难度、趣味性以及活动的设备条件等也是教师要特别关注的。

(3)专门的体育活动与日常活动相结合

专门组织的体育活动是增强幼儿体质的有效途径,但并不是惟一的途径。因为幼儿园体育的某些目标,如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目标,仅仅靠体育锻炼是不能完成的,还必须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培养和训练。因此要实现体育的目标,必须通过多种途径,重视日常生活中的体育。

(4)注意体育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方式

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同的体育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方式不同,因此,教师在组织幼儿体育活动时,应采用不同的指导方式。如,在早操活动中,教师的示范很重要; 组织体育课,教师作为活动的指导者,要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来实现活动目标; 体育游戏中则要充分保证幼儿的自主性,户外体育活动中要保证幼儿自由、安全地活动等。

6. 简述体、智、德、美四育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答案】体、智、德、美是幼儿园为实施全面发展教育而对幼儿进行的各种教育。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对幼儿的发展有很大意义,具体如下:

(1)体育

在幼几个体发展中,生命的健康存在是幼儿一切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同时,幼儿的健康水平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健康水平。重视幼儿体育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

(2)智育

幼儿期是大脑发展最快的时期,智力的旱期开发是幼儿发展的需要。智育在开发幼儿智力的

同时,培养幼儿良好的智力品质,激发幼儿对知识探索的兴趣与欲望,启迪幼儿的智慧,帮助幼儿逐步学会学习,学会认知,为其今后不断主动获取新知识、创造新知识打好基础。培养具有良好智能结构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成为智育的目标和任务。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智育是社会发展的催化剂。

(3)德育

幼儿期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对幼儿实施德育是幼几个性发展的需要。良好的个性品质对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在很人程度上也代表未来社会的文明程度,将会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4)美育

美育通过艺术形象的魅力,潜移默化地感染和熏陶幼儿的心灵,使幼儿在感受美的同时,发展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产生美好的情感和情绪体验。

总之,体、智、德、美四育在幼儿的发展中具有各自独特的作用,具有各自不同的价值,不能相互取代。几个方面统一于幼几个体的身心结构之中,体、智、德、美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不可分割。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来说,不能偏废任何一方面,任何一方面的偏废都将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

7. 我国学前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答案】学前教育是全面启蒙奠定基础的教育。根据《教育法》中规定的教育目的和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的趋势,我国学前教育的目标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得以完整表述,即:“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具体来讲,我国学前教育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目标

体育目标旨在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技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2)智育目标

智育目标旨在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意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3)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旨在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休、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4)美育目标

美育目标旨在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上述四个方面构成了学前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体现了我国学前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和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