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702微生物学(含实验)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真核生物。

【答案】真核生物是一大类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的生物。

2. 简单半抗原。

【答案】简单半抗原是既无免疫原性,也无免疫反应性的抗原,但能与抗体发生不可见的结合,其结果可阻止抗体再与相应的完全抗原或复合半抗原相结合的可见反应。例如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的水解物即为简单半抗原或称阻抑半抗原。

3. 供体菌。

【答案】供体菌是指提供DNA 片段的菌。

4. 延胡索酸呼吸。

【答案】延胡索酸呼吸是无氧呼吸的一种,某些兼性厌氧菌呼吸的末端氢受体为延胡索酸,其还原产物为琥珀酸,这种生物氧化产能过程为延胡索酸呼吸。

5. 微生态制剂。

【答案】微生态制剂是指依据微生态理论而制成的含有有益菌的活菌制剂,其功能在于维持宿主的微生态平衡、调整宿主的微生态失调并兼有其他保健功能。

6. 磷素循环。

【答案】磷素循环是指自然界的磷及磷素化合物在生物作用下的一些相互转化过程。

7. 卡巴颗粒。

【答案】卡巴颗粒是指一类属于杀手杆菌属的共生菌。

8. 碳源谱(spectrum of carbon sources)。

【答案】碳源谱(spectrum of carbon sources)是指所有微生物可利用的碳源范围。

9. 亚单位疫苗

【答案】去除病原体中不能激发机体保护性免疫、甚至对其有害的成分,但仍保留其有效免疫原成分的疫苗,称为亚单位疫苗。例如,流感病毒用化学试剂裂解后,可提取其血凝素、神经氨酸酶而制成流感亚单位疫苗。

10.微生物学。

【答案】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造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危害微生物,为人类服务进步。

11.T 偶数噬菌体

【答案】T 偶数噬菌体是指大肠杆菌的T2噬菌体、T4噬菌体和T6噬菌体。三者形态均匀为复合对称体,蝌蚪状,由头部、颈部和尾部构成。头部中央含有线状dsDNA 。T 偶数噬菌体是病毒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汇总的重要模式生物。

12.固氮酶的异形胞保护。

【答案】固氮酶的异形胞保护是蓝细菌固氮酶的抗氧保护机制。其过程是:蓝藻分化出特殊的还原性异形胞,异形胞外有一层较厚的外膜,具有阻止氧气进入细胞的屏障作用;异形胞内缺少光合系统加上脱氢酶和氢化酶的活性很高,使异形胞维持很强的还原态;异形胞以很强的呼吸作用,可以消耗过多的氧并产生对固氮必需的ATP 。

二、简答题

13.比较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细胞对机械抗性、溶菌酶和碱性染料敏感性的差异,并解释可能的机制。

【答案】(1)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细胞对机械抗性、溶菌酶和碱性染料敏感性的差异是: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机械抗性强,容易被溶菌酶所裂解,且对碱性染料敏感度强,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则刚好相反。

(2)可能的机制是:由于革兰氏阳性菌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其机械强度大,高含量的肽聚糖易被溶解酶所溶解致死细胞裂解,且革兰氏阳性菌在遇到脱色剂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其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紫色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彼内、反之,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故其机械强度低,不宜被溶菌酶裂解,也不能阻挡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溶出,而使细胞退成无色。

14.叙述营养缺陷型的筛选过程,并指出浓缩学养缺陷型的主要方法及原理。

【答案】(1)营养缺陷型的筛选过程一般要经过诱变、淘汰野生型、检出和鉴定营养缺陷型四个环节。

(2)浓缩学养缺陷型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如下:

①淘汰野生型:在诱变后的存活个体中,营养缺陷型的比例一般较低,通常只有百分之几至千分之几。通过抗生素法或菌丝过滤法就可以淘汰为数众多的野生型菌株,从而达到了“浓缩”营

养缺陷型的目的。

在抗生素法中,青霉素法主要适用于细菌。其原理是青霉素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因而能杀死生长繁殖着的细菌,但不能杀死处于休止状态的细菌。如果将诱变后的细菌培养在含有青霉素的基本培养基中,就可淘汰大部分生长繁殖活跃的野生型细胞,从而达到“浓缩”营养缺陷型细胞的目的。制霉菌素法则适合于真菌。制霉菌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与真菌细胞膜上的留醇作用,从而引起细胞膜的损伤。因为它只能杀死生长繁殖着的酵母或霉菌,所以也可用于淘汰相应的野生型菌株和“浓缩”营养缺陷型菌株。

②菌丝过滤法适用于丝状生长的真菌或放线菌。其原理是,在基本培养基中,野生型的孢子能发芽成菌丝,而营养缺陷型的孢子则不能。因此,将诱变剂处理后的孢子在基本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再用擦镜纸等合适滤纸过滤。如此重复数次后,就可去除大部分野生型个体,同样也就达到了“浓缩”营养缺陷型的目的。

15.人类迟至19世纪中叶才真正认识微生物世界,其中的障碍有哪些?它们是如何被克服的?各举例说明。

【答案】(1)人类迟至19世纪中叶才真正认识微生物世界的四个重大障碍:

①显微镜的发明;②灭菌技术的运用;③纯种分离技术;④培养技术。

(2)克服方法及示例:

①17世纪荷兰商人列文虎克,他最早利用自制单式显微镜见到了微生物。

②19世纪,法国的巴斯德用曲颈瓶试验否定了“自生说”,发明了巴斯德消毒法。

③19世纪德国的科赫发明了用固体培养基纯化微生物和配置培养基的技术。

16.免疫反应与变态反应的三个区别是什么?

【答案】免疫反应与变态反应的三个区别:

(1)免疫对机体有保护作用,而变态对机体有损害作用;

(2)免疫是发生在传染性疾病,而变态是在非传染性疾病;

(3)免疫是大多数人的特征,而变态是少数人的特征。

17.微生物主要有哪几条次级代谢合成途径?简述之。

【答案】微生物次生代谢物合成途径主要有:(1)糖代谢延伸途径,(2)莽草酸延伸途径,(3)氨基酸延伸途径,(4)乙酸延伸途径4条。

(1)糖代谢延伸途径:是由糖类转化、聚合产生的多糖类、糖苷类和核酸类化合物进一步转化而形成核苷类、糖苷类和糖衍生物类抗生素;

(2)莽草酸延伸途径:是由莽草酸分支途径产生氯霉素等;

(3)氨基酸延伸途径:是由各种氨基酸衍生、聚合形成多种含氨基酸的抗生素,如多肽类抗生素、P-内酰胺类抗生素、D-环丝氨酸和杀腺癌菌素等;

(4)乙酸延伸途径:可分两条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