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813民法学,经济法学,刑法学之《经济法》考研冲刺模拟题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投资法

【答案】投资法是指调整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投资主体的直接投资活动进行调控和规范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这种经济关系,有表现为国家对非国家的投资主体参与的竞争性投资项目,运用经济杠杆(如利率、税收)间接调控中发生的经济关系,也有表现为国家参与为主的基础性和公益性投资项目,运用经济和行政手段直接调控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2. 存款准备金

【答案】存款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按照中央银行的规定,将其吸收的存款总额中的相应比例,缴存中央银行。其目的在于保障中央银行调节社会货币供应量,保障存款人可以随时提取存款。这是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传统二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3. 印花税

【答案】印花税是指国家对纳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书立、领受应税凭证行为而征收的一种税收。印花税起初是纳税人将应税凭证送交征税机关,用刻制花纹的印戳在该凭证上印盖标记以示完税而被俗称为“印花”。后为征收便利,改革了征收方式,以在应税凭证上粘贴国家统一印制的印花税票为完税标志,故称之为印花税。

4. 税收关系

【答案】税收关系是指在税收活动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可以分为税收体制关系和税收征纳关系。前者是指各国家机关因税收方面的权限划分而发生的社会关系,实质上是一种权力分配关系; 后者是指在税收征纳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主要体现为税收征纳双方之间的关系。

二、简述题

5. 如何开展反补贴调查?

【答案】开展反补贴调查,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调查机关

由商务部分别对是否存在补贴和补贴是否对国内同类产业造成损害分别进行调查,作出初裁决定和终裁决定,并予公告。出现应当终止调查的情形的,反补贴调查也应当终止,并由商务部予以公告。

(2)确定损害在确定补贴对国内产业造成的损害时,应当审查下列事项:

①辛卜贴可能对贸易造成的影响

补贴进口产品的数量,包括补贴进口产品的绝对数量或者相对于国内同类产品生产或者消费的数量是否大量增加,或者补贴进口产品大量增加的可能性。

②辛卜贴进口产品的价格

包括补贴进口产品的价格削减或者对国内同类产品的价格产生大幅度抑制、压低等影响。 ③补贴进口产品对国内产业的相关经济因素和指标的影响。

④补贴进口产品出口国(地区)、原产国(地区)的生产能力、出口能力,被调查产品的库存情况。

⑤造成国内产业损害的其他因素。

(3)累积评估

补贴进口产品来自两个以上国家(地区),并且同时满足以下两项条件的,可以就补贴进口产品对国内产业造成的影响进行累积评估:

①来自每一国家(地区)的补贴进口产品的补贴金额不属于微量补贴,并且其进口量不属于可忽略不计的;

②根据补贴进口产品之间的竞争条件以及补贴进口产品与国内同类产品之间的竞争条件,进行累积评估是适当的。

6. 简述税收法律关系的特征

【答案】(1)税收法律关系主体的特定性

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享有征税权利和承担纳税义务的当事人,前者称为征税主体,后者称为纳税主体。根据税法规定,作为征税权利主体的只能是国家,纳税义务主体则是按税法规定的一切应该纳税的单位和个人。两者的关系是固定的。国家是由税务机关作为国家代表参与税收法律关系。征税权利主体通过税收立法贯彻和执行,对纳税义务主体纳税情况的检查、监督、税款的监缴和对违章行为实行制裁等保证税收收入的实现。纳税义务主体应按税法规定自觉地履行纳税义务,不能逃避这种纳税义务主体的法律关系。

(2)税收法律关系内容具有单方面性

税收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征税主体享有征税权利,纳税主体负有纳税义务。一般来说,这种权利和义务都是单方面具有的,而不是双方权利和义务的相互对等关系。这是由征纳双方的法律地位所决定的,征税主体不同,其权限亦有不同。其中,有的权利属于中央,有的属地方政府,有的属各级税务机关。作为征税主体一一国家权力的执行者税务机关,必须依照法律规定办事,这既是权利,也是它对国家应尽的义务。纳税卞体应按照税法规定办理税务登记,按照规定的期限和手续办理纳税申报,及时向税务机关提供会计报表及其他资料,缴纳税款,接受税务机关对纳税情况的监督与检查,这些都是纳税主体应尽的义务。同时,也享有一定的权利。因此,可以认为征税主体主要是行使权利,纳税主体主要是履行义务,所谓“单方面性”并非绝对的。

(3)税收法律关系“标的”转移的无偿性

税收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的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法学上称之为“标的”。它包括货币和行为。其中常见的是货币资金,税收法律关系“标的”的所有权或支配权系无偿地从纳税人转移给征税人。即应缴纳的税款无偿地从纳税人手里转移到国家预算。

(4)税收法律关系中征纳双方法律地位上的从属性

税收法律关系的征纳双方当事人在法律地位上表现为从属关系。既然国家是征税主体,因而一切纳税主体相对而言都处于从属地位,也就是说纳税人必须如实地到税务机关办理一切纳税事宜,并接受税务机关的检查监督。如遇征纳双方意见有分歧,仍应先按税务机关的决定缴税,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

(5)税收法律关系中“意思”表示的不一致性

所谓“意思”表示是指将可能发生民事法律后果的“意思”表现于外部的行为,它是经济法律行为的基本特征。而税收法律关系的出现,取决于税法所规定的行为的发生或事件的出现,并不需经过征纳双方当事人的共同意思表示或单方的意思表示。税收法律关系中,无论纳税人意思表示如何,均得向国家履行纳税义务。这也是与其他法律关系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