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801经济学之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停业原则
【答案】停业原则是成本理论中用于描述短期内厂商是否退出市场的一条原则。在成本理论中,市场价格恰好可以弥补平均可变成本的点就是停业点。
在临界点,企业每期的损失恰好等于它的固定成本,与停业关门的后果一样。停业原则要求: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厂商的可变成本,则厂商应该退出市场、停止生产,这样可以产生较少的损失,即只亏损固定成本。
2. 供给
【答案】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供给的概念包含以下儿点内容:
①供给是一定时期内的,比如一个月或一年,而不是某一个时点上的;
②供给是在各种价格水平下的供给数量,即供给是一组与价格水平对应的供给数量,而不是一个供给数量;
③供给是生产者愿意提供的;
④供给是生产者能够提供的,如果生产对某种商品只有提供的意愿而没有提供的能力,则不能形成有效供给,也不能算作供给。
一种商品的供给数量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因素有:该商品的价格、生产的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和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
供给的变动是在某种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数量的变动。
3. 边际产量
【答案】边际产量是指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单位可变投入要素所得到的总产量的增加量。例如,在生产中如果只有劳动L 是可变投入,则劳动的边际产量可以表示为:
假设生产函数连续且可导,从而可以用总产量对可变投入量求导得出边际产量,即
这样,在某一产量上的边际产量,就是该产量相对于总产量曲线上一点的斜率。
。
4. 消费者剩余
【答案】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由于消费者消费不同数量的同种商品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对不同数量的同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也是不同的。但是,消费者在市场上所面临的同种商品的价格往往却是相同的,这样,消费者为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和他实
际支付的价格之间就会有一定的差额,这一差额就构成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可以用图来表示。
消费者剩余
d 如图所示,反需求函数p =f(Q )表示消费者对每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消费
者剩余可以用消费者需求曲线以下、市场价格线以上的面积来表示,即图中的阴影部分面积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的主观心理评价,它反映消费者通过购买和消费商品所感受到的状态的改善。因此,消费者剩余通常被用来度量和分析社会福利问题。
5. 期望效用
【答案】期望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不确定条件下可能获得的各种结果的效用的加权平均数。如果用P 和1-P 表示两种结果W 和Q 发生的概率,则期望效用函数可记作:
EU=PU(W )+(1-P )U (Q )
可以看出,消费者的期望效用就是消费者在不确定条件下可能得到的各种结果的效用的加权平均数。由于期望效用函数的建立,对不确定条件下的消费者面临风险的行为的分析,就成了对消费者追求期望效用最大化的行为的分析。
6. 无谓损失
【答案】无谓损失又称为社会净损失,是指由于市场未处于最优运行状态而引起的社会成本,也就是当偏离竞争均衡时所损失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之和。
社会净损失是由于垄断、关税、配额、税收或其他扭曲等因素引起的生产者、消费者和政府都得不到的那部分,使资源得不到最佳限度的分配。例如,当垄断企业抬高价格时,消费者将减少消费,这样将导致减少的数量中本来可以实现的消费者剩余都流失了,这种社会性损失就是社会净损失。
二、论述题
7. 联系信息不对称中的逆向选择理论说明劳动力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并分析教育信号在克服这种逆向选择中的重要作用。
【答案】(1)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劳动力市场交易的对象是劳动这种特殊商品,劳动是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的体力和脑力的付出。在劳动的需求方(雇主)和供给方(劳动者)交易之前,双方要根据各自掌握的一系列信息来商定劳动合约。一般情况下,雇主对某一岗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强度、劳动环境与工作条件可能给劳动者造成的负效用以及自身遵守合约的概率等信息的掌握是确定和充分的,但对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及劳动过程中努力的程度(即劳动的质量和数量)这类信息的掌握则是不确定和不充分的。对劳动者而言,情况正好相反。这便是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2)劳动力市场上的逆向选择
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容易造成劳动力市场上的逆向选择。招聘者在招聘人员的时候,很难根据简单的信息(如应聘者受教育程度、工作经历等)和简短的交流来判断应聘者是否合格。在劳动力市场上,招聘者很难实行一个最优工资策略。
如果招聘者降低工资,应聘者数量肯定减少,井且由于低工资而减少的应聘者中,主要是那些工作效率较高的人,而不是工作效率较低的人。这样工资下降的结果是应聘队伍的结构变化,高效率应聘者所占比例不断降低,低效率应聘者所占比例不断上升,从而整个应聘者的平均效率下降。反过来,如果招聘者提高下资,应聘者的数量就会增加,而在这些增加的应聘者中主要的可能是一些工作效率较高的人才,这些人认为现在的高工资才值得他们应聘,结果整个应聘队伍的平均效率就上升了。
由此可见,在招聘者所出的工资水平与应聘者的平均效率之间存在一个同方向变化的关系,平均效率随着工资水平的下降而下降,反之亦然。
(3)教育信号在克服逆向选择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信号在解决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中有重要作用。雇主虽然无法事先知道劳动者的生产率,但是根据教育状况可以判断其生产能力,教育也因此成为标志潜在生产能力的信号。
教育状况的意义并不限于它可能成为传递潜在生产能力的信号。生产能力信号仅仅是社会地位符号的一个部分,后者还包括一些前者所没有的内容。见识、品位、社会关系网络这些影响社会地位评价的因素并不能简单地归于生产能力范畴。而有关这些因素的信息,通过学校经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来的。也就是说,教育状况通过比传递能力信号更广泛的途径影响着雇主决策。因此,教育信号在克服劳动力市场的逆向选择中作用巨人。
8. 用图形推导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答案】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可以用短期边际成本曲线来表示,具体推导过程如下所述。对完全竞争厂商来说,有P=MR。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条件又可以写成P=MC(Q ),即:在每一个给定的价格水平P ,完全竞争厂商应该选择最优的产量Q ,使得P=MC(Q )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