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826语言文学综合考试[专业硕士]之古代汉语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1.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
【答案】经:界,界线。
2. 入乎耳,出乎口。(《荀子•劝学》)
,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或处所。 【答案】介词,相当于“于”
3. 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
【答案】时:伺,窥探。
4.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答案】毙:倒下去。
5. 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踅起。
【答案】乍:忽然。
二、名词解释
6. 古無輕唇音和古無舌上音
【答案】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是清代历史学家、汉语学家钱大昕提出的第一条汉语声母演变规律,其具体内涵是:
(1)古无轻唇音
“古无轻唇音”,是指上古时期的唇音声母只有“帮”组“重唇音”声母,没有“非”组“轻唇音”声母,就是只有双唇音声母“帮(p]”、“滂(p ‘]”、“并”、“明(m]”,没有唇齿音声母“非(pf]”、“敷(pf ‘]”、“奉(v]”、“微(w]”。唇齿音声母是从双唇音声母演变出来的。例如“辈”读双唇音,说明上面的声旁“非”在古代读双唇音。
(2)古无舌上音
“古无舌上音”,是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上只有“端(t]", “透(t ‘]”、“定(d]", “泥(n]”这组舌头音声母,没有“知”、“彻”、“澄”、“娘”这组舌上音声母。舌上音声母是后来从舌头音
“端(t]”、“透(t ‘]”、“定(d]”、“泥(n]”这组声母中分化出来的。
7. 通假字
【答案】通假字是指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的语言现象。它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汉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但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同音或音近的字来代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通假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它是正常的文言现象,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8. 三平调
【答案】三平调是指诗句中句尾连用三个平声字的现象,又称“连三平”、“三平式”或“三平脚”。三平调是古诗的典型,尤其是在平韵诗里,三平调最多。近体诗平仄协和要求严格,三平调在近体诗中是写格律诗的大忌,是决不允许出现的。但在古体诗中,三平调却频频出现,以示与格律诗相区别。例如杜甫的《岁晏行》中的诗句:“莫徭射雁鸣桑弓、汝休枉杀南飞鸿、割慈忍爱还租庸、好恶不合长相蒙、此曲哀怨何时终”,最末三个字都是平声字,这就是三平调。
9. 曰、为、谓之
【答案】曰、为、谓之都是古书注解的术语。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这几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其中,谓之是古代经书中的一种注解术语,它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如《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10.《經籍纂詁》
【答案】《經籍纂詁》是由清代阮元主编的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它在编排上用的是韵母排列法,按平水韵106韵编次被释的字; 以一韵为一卷,全书106卷,每字之下,罗列唐以前的各种古书注解对这个字的解释。这对我们阅读唐以前的古书很有帮助。
11.本义
【答案】本义一般指词的原始意义或较早的意义。从字面上讲,也就是本来的意思。一个词往往不只一个意义,当它们有两个以上的意义的时候,其中应该有一个是本义,另外还有一个或一些是引申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而来。如“年”字,它本来是指谷子熟了,后来才引变成为计时的单位。有的时候也指词的基本(常用)意义。“红”的基本意义是红的颜色,后又派生出成功、受人赞赏、赏识的意思,如:“这出戏(这首歌)唱红了。”
三、分析题
12.說明下列句子中的詞類活用現象(指出活用的詞,活用的種類),並把全句譯成現代漢語。
(1)晉靈公不君。
(2)故遠人不服,則脩文德以來之。
(3)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
(4)晉侯飲趙盾酒。
(5)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答案】(1)晉靈公不君。
①活用的词:君。
②活用的种类:名词活作动词。
③全句翻译:晋灵公不行君道。
(2)故遠人不服,則脩文德以來之。
①活用的词:来。
②活用的种类:动词的使动用法。
③全句翻译:所以如果远方的人不服,那么就应该修缮文教是他们来(归附)。
(3)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
①活用的词:贱。
②活用的种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③全句翻译:(孟尝君的)左右为他办事的人都以为孟尝君认为玛谖很卑贱(看不起冯谖),于是给他吃很粗恶地东西。
(4)晉侯飲趙盾酒。
①活用的词:饮。
②活用的种类:动词的使动用法。
③全句翻译:今后赐给赵盾酒喝。
(5)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①活用的词:夫人。
②活用的种类:名词的意动用法。
③全句翻译:(国君)把她看做夫人,我能不把她看做夫人吗?
13.阅读下列这段古文,解释下加横线的虚词的用法。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答案】(1)郑武公娶于申:介词“于”用来引进处所,略等于现代的“在”“到”“从”“对于”“在……方面”等意义。
(2)生庄公及共叔段:连词“及”,用来连接名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与”。
(3)故名曰寤生:连词“故”,用来连接因果复句中的结果分句,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所以”。
(4)遂恶之:
①连词“遂”,用来连接因果复句中的结果分句,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