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硕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滚雪球抽样
【答案】滚雪球抽样是一种经典的社会学研究抽样方法,主要用于调查目标未知或特定群体成员难以找到时的社会研究,如总体单位的信息不足或观察性研究。其方法是,先随机选择一些被访者并对其实施访问,再请他们提供另外一些属于所研究目标总体的调查对象,根据所形成的线索选择此后的调查对象。这一过程会继续下去,形成一种滚雪球的效果。
滚雪球抽样的优点是便于样本量的控制,易于控制抽样成本; 不足是由于采用人际间的提供介绍等方式,样本(被访者)之间可能十分相似,样本可能无法很好地代表整个总体。因此,这一方法通常用于探索性研究。
2. 伊里调查(伊里县研究)
【答案】伊里调查是指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与卡兹等人在时代一生活公司赞助下,对总统大选中的宣传战所进行的调查。该调查的目的是测定大众传播对选民态度的影响。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发现大众传播并没有力量左右人们的态度,决定选民投票意向的还有其他众多的因素,如“政治既有倾向”的作用、受众对不同媒介或内容的“选择性接触”机制、人际传播中的“意见领袖”的影响等。根据这项调查,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了“两级传播”的观点,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影响。这项研究对于否定“子弹论”起了直接的作用,同时也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传统。
3. 培养理论(cultivationtheory )
【答案】“培养理论”(cultivationtheory )是关于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的一种理论,也称培养分析、涵化分析。美国传播学者G . 格伯纳等人,在对电视内容及其影响展开了长达十多年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这一理论。该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介所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传播内容通常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这种影响不是短暂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培养”的过程。格伯纳等人认为,大众传播的这种“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
4. “热媒介”和“冷媒介”
【答案】“热媒介”与“冷媒介”是麦克卢汉就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著名概念。对这两种媒介的分类标准,麦克卢汉本人未进行明确的界定,人们只能根据他的叙述进行推测。一种解释是:“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运动”; 而“冷媒介”则相反,它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麦克卢汉的这种分类并没有一贯的标准,而且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它本身并没有多少科学和实用价值,重要的是它说明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5. 亲身传播
【答案】亲身传播是指以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人体自身为媒介的个人对个人的传播。亲身传播最常见的是两个人面对面的交谈,可采用的方法主要有:①言语传播,如面对面交谈、远距离电话会谈等; ②文字传播,如私人信件、电报、传真、E-mail 、手机短信等; ③体态语言传播,如手势、眼神、面部表情等; ④信号传播,如革命时期地下工作者的窗外悬挂物、海上航行时的信号旗等。亲身传播的最大特点是信息传播有明确的对象,属于定向传播。其好处是传播信息针对性强,反馈快,互动快,可以迅速调整传播内容和方法。与其他传播方式相比,亲身传播的不足之处在于传播面窄,传播速度慢,保真度差。
6. 叙事分析
【答案】叙事分析是一种社会研究方法,源自叙事学,叙事学则源自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叙事学认为任何一个文本都会有背后的讲述人进行叙事,一切大众媒介的内容都是叙事,通过分析这些文化实践和媒介内容等,可以得出研究结论。一个文本是有自身的一定结构的,媒介内容就是通过这些二元对立冲突及发展来讲述的。这种结构可以说存在于任何一个叙事文本中。叙事分析就通过寻找并分析这些二元对立,继而挖掘出意识形态是如何讲述二元对立的。在叙事分析中不仅仅关注叙事的内容,还把注意力放在叙事方式上,所有的这些方面构成了叙事分析中重要的方面。
二、简答题
7. 根据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在传播学研究史上,最早对传播的社会功能作出较全面分析的是拉斯韦尔。他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环境监视功能。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传播对社会起着一种“燎望哨”的作用。
(2)社会协调功能。社会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和统一,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传播正是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的重要社会系统。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将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和创造。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
拉斯韦尔的上述观点被称为传播的“三功能说”。这三项功能是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在内的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本功能,大众传播不仅具备这些功能,而且起着突出重要的作用。
8. 组织传播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案】组织传播的总体功能,就是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具体而言,组织传播的主要功能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内音区协调
组织中的各部门、各岗位都由一定的信息渠道相连接,每个部门和岗位同时也都执行着一定的信息处理职能,是组织传播的一个环节。这些环节通过信息的传达和反馈相互衔接,使各部门和岗位成为既各司其责,又在统一目标下协同作业的整体。
(2)指挥管理
组织目标和组织任务的实施需要进行指挥管理。在一个组织中,从具体任务指令的下达、实施、监督、检查、总结,到组织活动规章制度的贯彻和日常管理,都体现为一定的信息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互动的机制下进行的。
(3)决策应变
组织是一个永远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的有机体,它不断面临组织内部和外部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就是决策应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建立在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判断的基础之上的。
(4)形成共识
一个组织要保持高度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必须围绕一系列重要问题如组织目标和宗旨、组织规则、组织方针和政策等等,在组织成员中形成普遍的共识。共识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组织内的传播互动过程,必然伴随着围绕特定问题的信息传达、说明、解释、讨论等各种形式的传播活动。
9. 议程设置的第二层与框架理论有何异同?
【答案】(1)可以认为属性的取舍、强调、排列也是框架的一种,但是框架本身所包含的内容要比属性的设置更加丰富。框架除了表现在具体细节之外,还是一种格式塔(整体的感觉),比如甘耐姆所说的感情属性、风格、语气等。1+1很可能会大于2,把一些属性加在一起,还可能产生某些“化学反应”,超过属性简单相加产生的效果。
(2)所以议程设置的第二层与框架并不能画上等号,框架效果所涉及的影响要大于属性议程设置的影响。
(3)此外,框架研究包含的内容也涉及新闻生产、分配和消费以及结果的全过程。尽管如此,从属性议程设置的角度研究框架效果,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深刻理解框架的作用机制,特别是在信息传播的效果力一面。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