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34新闻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内部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证词法”
【答案】“证词法”是一种宣传策略,是熟知的七种宣传技巧之一。“证词法”是指要某些令人尊敬或使人讨厌的人说出特定的观念、节目或产品,或说人的好话或坏话的宣传方法。证词法在广告和政治宣传中是一种很常用的技巧。证词法所展现给受众的其实并不主要是被宣传的事物本身,更多的是让受众看到他们所崇拜的人或事。
2. 发展传播学
【答案】发展传播学是在冷战背景下诞生的,发展传播学研究的是国家发展与传播之间的关系问题,中心议题是:大众传媒在国家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发展传播学将大众传播视为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有力的工具,认为媒介能有效率地传播关于现代性的信息,并且有助于将民主政治制度、实践及市场经济,传送到经济落后的传统国家去,如第三世界国家。它的基本观点有:媒介必须把国家的发展目标(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追求国家文化和信息的自主; 支持国家的民主化进程。丹尼尔·勒纳(DanielLerner )、施拉姆、罗杰斯等都强调了传播在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而大众媒介特别是广播被看作是加速行为和结构变革的重要手段。在它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若干理论流派,主要有三种模式:主导模式(或称现代化模式)、依赖模式(或称依赖性批判模式)以及交互模式(或称参与性模式)。
3. 朗曼模式
【答案】朗曼模式是美国广告学专家肯尼思·朗曼经过长期的研究,创建的一个广告投资模式,朗曼指出,任何品牌的产品或服务的广告,其广告效果只能是在临限(threshold ,不做广告时的销售额)和最大销售额之间的某数值。
4. 芝加哥社会学派
【答案】芝加哥社会学派源于189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这里造就了一大批名闻遐迩的社会学家:斯莫尔、米德、托马斯、帕克、伯吉斯等,他们因具有相对一致的学术旨趣、长期的制度支持、占主流地位的出版物和“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经验论方法”而被人们尊称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芝加哥社会学派的贡献首先体现在它为社会学这门在欧洲孕育多年的学科奠定了最初的学科化和制度化基础,并且真正开始赋予社会学以经验和实践的品质。
5. 马歇尔·麦克卢汉
【答案】麦克卢汉是加拿大文学批评家、传播学家、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一代宗师。他被誉为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圣人”、“先驱”和“先知”。他是20世纪最富有原创性的传播学理论家。他提出的著名的传播学理论有“地球村”、“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
介”。他对电子时代和赛博空间的预言一个个变成现实,被传播和科技界认作“IT 时代的先知”。他的代表作有《机器新娘》、《古登堡群英论》、《理解媒介》等等。
6. 华盛顿邮报
【答案】《华盛顿邮报》(TheWashingtonPost )由斯蒂尔森·哈钦斯于1877年12月6日在华盛顿创刊,是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最大、最老的报纸,具有很高的国际声望。位于美国首都,擅长报道美国国内政治动态,经常发表一些评论和分析性文章,是了解和研究美国内政外交的重要报刊之一。20世纪70年代初通过揭露水门事件和迫使理查德·尼克松总统退职,获得国际威望。1880年成为华盛顿特区首家每日出版的报纸。2009年《华盛顿邮报》的日发行量达58.2万份,是美国第五大受欢迎的日报。近年来,由于网络媒体的兴起,《华盛顿邮报》受到f 巨大的冲击,2009年关闭华盛顿之外的纽约、芝加哥和洛杉矶三个主要分支机构。2010年8月2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公司与音响器材大亨悉尼·哈曼签署协议,以象征性的一美元出售旗下连年亏损的杂志《新闻周刊》。
二、简述题
7. 简述席勒有关文化帝国主义的主要观点。
【答案】美国著名传播学者赫伯特·席勒在搜集了大量证据以后,于1969年出版了《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一书,率先提出了“文化帝国主义”Cculturalimperialism )这一引起此后长期激烈争议的命题,矛头直指美国。在该书中,席勒提醒人们注意美国出口的电影、音乐和其他媒介产品对发展中国家本土文化的潜在影响。
席勒关于文化帝国主义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美国的传媒公司醉心于破坏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由于美国的传媒产品制作得是如此完美、如此吸引人,以至于其他国家的人们很难抗拒它们。其带来的结果是,西力一控制的国际大众传媒就会取代民族文化,这种形势就像是抢劫,就像是早期殖民者拼命掠夺殖民地国家的自然资源,以使殖民国家发财致富一样。
(2)文化帝国主义是许多过程的总和。经过这些过程,某个社会被吸纳进入现代世界体系之内,而该社会的主控阶层被吸引、胁迫、强制,有时候是被贿赂了,以至于他们塑造出的社会机构制度附应于,甚至是促进了世界体系之中位居核心位置而且占据支配地位之国家的种种价值观与结构。
(3)美国以维护国际间“信息的自由流动”为名支持其传媒公司在海外推销其产品。席勒于1973年、1976年、1979年、1981年先后出版了一系列著作阐释“文化帝国主义”理论。2000年5月,他的最后一部著作《生活在头号国家:一个美利坚帝国批判者的反思》出版,对这一理论做了最后阐释。席勒回溯了美国如何通过虚伪地声称维护国际间“信息的自由流动”原则和大力资助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等手段,来支持传媒公司在海外推销他们产品的历程。他指出了当代美国社会的资讯机器支撑美利坚帝国在海外进行冒险的途径与方式。
8. 在传播学研究的欧洲源头有哪些重要人物?
【答案】传播学研究在欧洲源头有以下重要人物:
(1)孔德(1798-1857)
社会学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实证哲学讲座》、《实证政治体系》等。他客观描述了人类思想发展逐级向上的阶梯特征,深刻揭示了人类思想传播由唯心走向唯物、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基本规律。
孔德大力倡导实证主义的研究,试图与当时崇尚科学的社会环境相呼应。实证主义虽在法国和欧洲遭到冷遇、碰了壁,却漂洋过海在美国社会科学园地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特别是受到了传播学经验学派的热烈欢迎。
(2)塔尔德(1843-1904)
法国社会学创始人之一,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刑事犯罪学、统计学等方面均有杰出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塔尔德把影响模仿的社会因素分为逻辑的和超逻辑的两种。当某项发明或创新与某一种文化的理性方面一致时(逻辑的),它就可以得到最有效的传播并得到广泛采用。采用率通常沿着S 型曲线运行发展:起初,仅有少数人采用; 然后,采用率突然增加; 最后,采用者逐步减少。
他认为,影响创新传播的模仿超逻辑因素有二种:①模仿的过程由里向外,先认识后行动; ②由社会上层采纳的革新比社会下层采纳的革新更有可能被模仿; ③同一社会体系中对不同的革新有不同的态度,有时容易接受旧的传统的东西,有时又欢迎新奇趋时的事物。当社会体系中的意见领袖采用新事物时,新事物便会在特定的时空内迅速传播扩散。
(3)涂尔干(1858-1917)
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认为社会的结构主体应该是法律、习俗、文化、机构和组织等“社会事实”。这些社会事实既外在于人又控制着人。人类不能只用生物和心理特征来解释特定的社会事实,而应该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用多种社会事实来解释特定的社会事实,并探寻它们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观点,曾给传播过程研究以启迪。
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的规则》一书也让传播研究者受益匪浅。在论述如何观察社会现象时,涂尔干提出:观察要避免先人为主的成见,防止主观意识释放能量; 观察要由外入内、由浅入深,因为越是内层、深层的东西,其价值越高; 观察的结果要能客观地确切地表现出来,经久不变,不管谁进行观察,其结果和表现都应该是一样的。
(4)齐穆尔(1858-1918)
一位富有灵感的教师和多产的学者。他的学术成就确立了他在德国社会学界的权威地位,吸引了一批国内外的追随者,对于美国20世纪初的社会学(包括传播社会学和人际传播学)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齐穆尔认为,社会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并永远处于一种脆弱的平衡中。人类处于“团体一合作之网”当中,由被形成模式的信息传播所连接。人与人通过信息交流组成群体,进而形成社会。社会犹如一张巨大的无处不在的传播网络。这为后来的传播学者分析人类的传播网络提供了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