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21新闻与传播学理论之传播学教程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传播权

【答案】传播权是构成社会的每个成员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在传统上称为表现自由或言论自由的权利。社会成员是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他们有权将自己的经验、体会、思想、观点和认识通过言论、创作、著述等活动表现出来,并有权通过一切合法手段和渠道加以传播,也包括通过大众传媒渠道进行传播的权利。

2. 信息社会

【答案】信息社会这个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被提出来的。从60年代末起,日本一些学者就着眼于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以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开始探讨信息社会问题,并出版了一些早期的成果,如林雄二郎的《信息化社会》以及日本经企厅经济审议会的报告书《日本的信息化社会:视点与课题》等等。不过,使“信息社会”这个概念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普遍影响的是美国社会学和未来学家贝尔的《后下业社会的到来》以及托夫勒的《第=次浪潮》这两部著作的出版。这两部著作,都是从社会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出发来分析信息社会到来的必然性的。

3. 群体压力

【答案】群体压力是指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是群体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它不仅是群体保持协调统一的前提,也是人的社会合作性的体现。

4. 象征性文化(symbolicculture )

【答案】“象征性文化”是指在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中,将文化理解为符号体系尤其是象征性符号体系来把握。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创造了以语言为代表的象征符体系,从而摆脱了自然和生物学意义上的束缚。然而这些象征符体系一旦形成,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作为能动的力量作用于社会。

5. 流言

【答案】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流言是集合行为中的主要的信息形式。流言的发生有两个特点:

①流言通常是围绕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涉及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发生的;

②来自正式渠道的有证据的信息不足、状况的暖昧性增加,会推动人们去通过流言渠道寻求信息。

6. 双重行动模式

【答案】双重行动模式是由巴斯提出的,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完善和补充的信息传播模式。巴斯将“个体把关人”的研究从对单个新闻加工者的研究拓宽为对明显分为两类的多重“把关人”的研究,所谓的双重行动是针对新闻把关活动的两个部分而言的。巴斯把新闻媒介的把关过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闻采集阶段,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记者在采写新闻时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纷纭复杂的现实事件进行取舍与加工; 第_部分的把关活动是新闻加工阶段,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新闻媒介输出的所有信息都要经过这道重要关口。第二部分的把关即新闻加工比第一部分的把关即新闻采集更具有决定性。

7. 斯塔尔报告

【答案】《斯塔尔报告》是指美国国会经过研讨对外公布的克林顿白宫性丑闻事件的一份报告。报告中详细地描述了美国总统和白宫实习生之间的性丑闻。特检官随后介入事件调查,使本案获得了迅速的进展。1月12日,实习生莱温斯基的好友特里普所交出17卷录有关于莱温斯基谈与克林顿关系及总统要其撒谎的录音带。在联邦调查局的安排下,身上戴有声音设备的特里普与莱温斯基在弗吉尼亚州一间酒店中进行了有意义的会面。这次会面的照片、录音带已成为游说莱温斯基与警方合作、提供克林顿要其撒谎的证词的有力武器。报告发布之后,克林顿向国会提交了辞职报告。

8. 大众传媒的麻醉功能

【答案】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现代大众传播具有明显的负面功能。它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当中,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他们在读、在听、在看、在思考,但是,他们却把这些活动当做行动的代替物。他们有知识、有兴趣,也有关于今后的各种打算,但是,当他们吃完晚饭、听完广播、读完晚报以后,也就到f 睡觉的时间了。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把这种现象称为大众传播的“麻醉作用”,认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9. 法兰克福学派

【答案】法兰克福学派是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的著作中。在西方社会科学界,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并以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反实证主义而著称。它继承了青年

黑格尔派施蒂纳等人的传统,受叔本华、尼采和狄尔泰的非理性思想影响,并受新康德主义、韦伯的“文化批判”和社会学的启迪,借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概念和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提出和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批判理论,旨在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彻底批判”。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看来,批判理论超越一切哲学之上,并与每一种哲学对立; 这种批判否定一切事物,同时又把关于一切事物的真理包含在自身之中。

10.容器人

【答案】“容器人”是日本学者中野收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提出的概念,他用这一形象说法描述现代人的行为特点。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 “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而现代社会中忽起忽落、变幻不定的各种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

二、简答题

11.简述大众传媒的特点。

【答案】在不同类型的传播活动中,传播者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同其他类型的传播者相比,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地位稳固

在面对面的人际传播中,由于互动渠道的畅通,传播者和受传者可以轮流扮演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角色,因此传受双方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而在大众传播中则不同,大众传媒与受众的角色关系是固定的,我们在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时只能单力一面地接受来自传媒的信息。

(2)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

这个组织的基本成员是记者、编辑等专业传播工作者以及相关人员,他们被分配在不同的部门,执行不同的职能。这些人虽然也作为个人而存在,但是他们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是以组织代表的身份出现的。记者通常以“XX 报社记者”的身份而不是以个人身份进行采访活动,就说明他们作为组织成员的性质。记者写出的稿件可能含有个人的观点和判断,但经过报社内各把关环节的修改或认可,在发表之际已不再是纯粹的个人作品而变成了组织的产品。

(3)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

大众传播以先进的技术、昂贵的机器和设备为必要的工具和手段,这些工具和手段直接由传媒组织控制和使用。一些重要的“稀有”公共传播资源,例如广播、电视使用的电波频率等: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