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学系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平准法
【答案】平准法是汉武帝推行的一种官营商业政策。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由治粟都尉领大司农桑弘羊提出,在长安设置名为“平准”的机构,以大司农属下的平准令掌管。凡大司农诸官的所有物资,包括均输贡物所剩余的物品,以及工官制作器物中作为商品的部分,基本都集中到这一机构,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时,就以低价出售; 价格下跌时,则予收购,以保持物价相对稳定。就理论上说,这种官营商业能起到平抑物价,限制富商大贾操纵市场的作用,对百姓有利,但在实行中,官商勾结囤积居奇,贱收贵卖,进行投机,富商大贾并未受到真正的抑制,贪官又乘机中饱,结果使百姓受苦。
2. 仰韶文化
【答案】仰韶文化是1921年首次在河南绳池仰韶村发现的,距今7000~5000年之间的古人类遗址。仰韶文化属于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文化。其农业、畜牧业、制陶业都己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农业以种粟为主,畜牧业主要饲养猪、狗,制陶业则以表面有彩绘的彩陶最著名。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有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遗址和临潼的姜寨遗址。
3. 《大诰》
【答案】《大诰》是指明朝具有法律效力的特别刑事法规,由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写定。随后,其又颁行了《大诘续编》、《大诘三编》。三编《大诘》汇集了大量惩治官民贪赃受贿、转嫁赋役、侵吞税粮、抗租误役、流亡隐匿和使用凌迟、枭首等重刑的案例。其目的在于公布一系列酷刑案件,用以威慑及警戒臣民,使之安分守己。反映了明太祖治乱世用重典的思想。
《大诰》三编是朱元璋用严刑峻法治理臣民的记录,也是其推行专制主义的一种手段。因为过于严酷和过多体现明太祖个人特征,故《大诘》在洪武之后基本不再行用。
4. 胡蓝之狱
【答案】胡蓝之狱是指明初胡惟庸案与蓝玉案的合称。明太祖朱元璋借口丞相胡惟庸谋反,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谋逆罪将丞相胡惟庸处死。十年后,他又颁布《昭示奸党录》,受此案牵连者达三万余人。朱元璋通过胡惟庸案,废除中书省及丞相,并且规定以后子孙不准设丞相。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凉国公因谋反罪被诛杀,朱元璋颁布《逆臣录》,连坐者一万余人。明太祖朱元谭借此两案大开杀戒,在三年期间他几乎将明初的开国功臣诛杀殆
尽,对明代的政治造成重大影响。
5. 总督
【答案】总督是指清朝地方军政大员。一般两省或三省设一总督,每省设一巡抚,无巡抚省份,由总督兼理。总督官从正二品。乾隆时全国共设有八个,即①直隶总督,管辖今河北省及内蒙古一部分地区,驻保定;②两江总督,管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驻江宁;三闽浙总督,管辖福建、浙江二省,驻福州;④两湖总督,管辖湖南、湖北二省,驻武昌;⑤陕甘总督,管辖陕西、甘肃二省,驻兰州;⑥四川总督,驻重庆,又驻成都;⑦两广总督,管辖广东、广西二省及南海诸岛,驻广州;⑧云贵总督,管辖云南、贵州二省,驻贵阳,又驻云南。八大总督中,
直隶、四川总督各兼其省之巡抚事,陕甘总督亦兼甘肃巡抚。至光绪末年,又増设东三省总督,合为九督。由此可见中央是将地方权力牢牢握在手上的。
6. 大札撒
【答案】大札撒是蒙古建立元朝之前,蒙古游牧社会的立法代表作。成吉思汗下令把蒙古的许多习惯法固定下来,编成法典,称为“大札撒”,以维持正常的统治秩序。他发表的训话和命令编为《训言》,也具有法律效力。在行政组织上也形成了一套行政管理体制。
7. 黄老思想
【答案】黄老思想是指秦汉之际兴起的道家思想,即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汉初,经济凋敝,社会残破。刘邦为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生产,采纳陆贾的建议,用“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导政治。因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者假托黄帝之命撰写了《黄帝四经》等著作,故黄帝在一段时期内也被当做道家的代表人物。黄老之学适应了汉初希望安宁、清静的普遍社会心理。东汉时黄老之学与谶纬迷信相结合,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对原始道教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
8. 奴儿干都司
【答案】奴儿干都司是指明朝前期在东北地区设立的地方军政机构。全称为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永乐七年置,治所在黑龙江下游东岸特林,有卫、所四百余,屯驻军队,为当地军政机构。辖区东至海,东北包括库页岛,西至斡难河,南接图们江,北抵外兴安岭。永乐十一年与宣宗宣德八年曾两次在特林修建永宁寺,并立有两碑。于宣德九年正式废弃。
9. 五斗米道
【答案】五斗米道是道教派别之一,又称天师道。相传由道教祖天师张道陵所创立,并著写《老子想尔注》,为后期道教发展打下了基础; 随后,又由其孙张鲁改革教团,待曹操拜其为镇南将军后,道教开始向北方传播; 张道陵的四代孙张盛,义将传教的地区从青城山迁至龙虎山,至此道教开始向中国的东南地区发展。五斗米道是我国民间宗教发展史上最早的教派之一。
10.昭宣中兴
【答案】昭宣中兴是指西汉昭帝、宣帝统治时期出现的中兴局面。昭帝前期,霍光辅政,继续奉行武帝晚年的政策,多次减少徭役和赋税; 放弃酒榷政策,改归民营; 又在首都长安和各郡县广置常平仓,控制物价; 还“假民公田”,就是将国有土地出借给贫苦农民耕种,不收租税。宣帝刘询即位后,更着力整顿吏治,推行一系列政治经济的措施如招抚流亡、安定民生等,使社会生产重新得到恢复和发展。这些办法都促进了汉中社会的安定。史称“昭宣中兴”。
二、简答题
11.简述五代十国割据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
【答案】(1)原因
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五代十国的统治者,原先都是手握重兵的藩镇将帅,他们都是凭借武力扩大各自的势力夺取皇位的。五代实质上是夺取了中央权力的藩镇所建立的政权,十国则是割据各个地方的藩镇势力的继续。
(2)影响
①对北方的影响
这一时期,北方各派军阀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征战频繁,赋税苛重,统治黑暗,人民生活痛苦不堪,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②对南方的影响
虽然这一时期分裂割据带来了连年战争,产生了一些对社会发展不利的因素,但南方相对安定,社会经济获得较大发展。
a. 农业方面。第一,南方各国都重视兴修水利,吴越在南方各国中更居首位。水利灌溉是发展农业的必备条件,从水利灌溉的发达即可看出南方经济的发展。第二,桑树、茶树等经济作物的普遍种植。茶、桑等经济作物的生产,不仅表明农业的发展,而且也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b. 手工业方面。南方的丝织、制茶、造纸、印刷等行业都有了新的发展。蜀绣、吴绫、越锦等丝织品驰名全国,南唐制茶业最为发达,成都、金陵成为全国最大的印刷业中心。
c. 商业方面,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必然促进商业的发展。当时杭州、扬州已发展成为东南地区的重要都市。楚国商业活跃,各小国之间贸易往来频繁。五代后期,统一的趋势不断加强,周世宗的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12.简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内容和意义。
【答案】(1)内容: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争霸和统一的需要相继经过变法和改革,在不同程度上削弱或基本取消了旧有的世卿世禄制度和分土封侯制度,逐步建立起以职官任选制度为特点的新的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制度,各国国君选贤任能,大量选拔下层知识分子进入政府机关,这种制度加强了各国国君的权力和地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