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南京农业大学农村发展学院437社会工作实务[专业硕士]之社会工作概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回归社会论

【答案】回归社会理论是一些学者针对将残疾人封闭起来进行供养和照顾而产生的弊病而提出来的。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在研究关护精神病患者的庇护所后指出,由于在庇护所中精神病患者处于不良的同伴关系和“关护”关系之中,精神病患者的病情没有好转,有的反而加重了。在戈夫曼看来,精神病患者的服务应该检讨庇护所式的做法,应使精神病患者处于积极的社会关系之中,其基本方法就是走出封闭。

在英国,一些学者的调查同样发现这种院舍式照顾对残疾人、老人生活的消极影响。让残疾人、老人回到他们熟悉的社区中去接受照顾,让他们在一般的社会中过正常的生活成为英国对老人、残疾人照顾模式的普遍选择,并得到其他国家的广泛响应。社区照顾是使残疾人、老人等福利服务对象回归社会的典型模式。

2. 结果评估

【答案】结果评估是对机构运行或服务结果的评估。结果评估关心的是机构所提供的服务的实际效果,这种效果与预期效果的关系以及达成这种效果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社会服务的效果常包括服务的受益人数、受益人结构及影响深度等。

3. 微观社会工作行政

【答案】微观社会行政是指将社会政策变为具体的社会服务环节上的行政活动。在社会福利机构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它常常表现为社会福利机构的统筹与管理活动,即通过机构(组织)的筹集资源和有效地配置资源,更有效地提供服务。在企事业单位承担实施社会福利政策的情况下,社会行政则表现为这些单位具体负责福利服务分配的部门如何落实政策,而将服务传递到服务对象手中。但是,从理论上来说,即使微观社会行政也不是具体的服务工作,而属于统筹、协调和管理范畴。

4. 系统理论

【答案】系统理论把小组看作是由不同的互动因素所组成的系统。按照帕森斯(Parsons )所述,小组是一个由许多相互依赖的成员组成的社会系统。小组工作必须通过增强小组这个系统的开放强度,并且恰当地利用其他系统来影响小组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的互相接纳,根据外部环境的需要和变化确定和维持小组的目标、特征和过程,可以保持小组的平衡和有效实

现小组目标。

5. 纵贯研究

【答案】纵贯研究是指在不同时点或较长的时期内观察和研究社会现象。纵贯研究包括三种类型:

(1)趋势研究是对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进行研究。例如,每隔一年或半年就调查一次人们对政治改革的态度。

(2)同期群研究是对同一时期同一类型的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

(3)追踪研究是对同一批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

纵贯研究的特点在于,它能了解现象的发展过程,能比较不同时期的变化,此外,由于各种变量的时间顺序清楚,因此容易作出逻辑上的因果判断。但纵贯研究的调查范围较小,难以进行不同类型的比较。

二、简答题

6. 为什么医务社会工作要向健康照顾取向社会工作转变?

【答案】医务社会工作向健康照顾取向社会工作转变的原因是:

(1)健康照顾概念是理解健康照顾体系的基础,健康照顾既将健康议题置于特定社会处境中,又构成健康照顾的社会处境和服务体系。

(2)健康照顾的前身是医疗照顾。医疗照顾的基本涵义是有关医疗的服务活动,主要局限于临床医疗活动。

(3)医疗照顾概念主要反映狭义的、单维度的生物医学模式,是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医疗文化。

(4)健康照顾概念反映的是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健康概念的转变。健康照顾将视野扩展到医护人员以外,由医院扩展到医院以外,由医疗机构临床治疗扩展到非临床治疗活动,由狭义健康扩展到广义健康,由单纯疾病诊断治疗扩大到医药疾病预防、治疗、保健、康复,由单纯医疗活动扩大到医药社会文化,由消极被动的疾病治疗转变为积极主动的疾病预防、投资健康,反映了生活方式医学化的趋势。

7. 简述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答案】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主要有:

(1)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的理论在小组工作中运用最多的是心理分析理论。心理分析理论的鼻祖弗洛伊德,该理论认为成年人的问题源起于在儿童期未解决的心理冲突,当个人无法解决实际问题时,会用自卫的手法去处理冲突。

心理分析理论运用在小组工作时,主要以个人为工作焦点,而不是以小组整体为基础。通过小组实践,人们可以建立起他们处理个人关系的技巧、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自信心。

(2)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的重点在于成员的个人行为而不是小组的行为,班杜拉(Bahdura )的社会学习理论主要有二种学习方法:

①传统条件反射理论。

在传统方法中,行为是与刺激相联系的。社会工作者根据小组期望的目标,对小组成员提供某种得以引起行为发生变化的外部条件,引导他们的行为朝向小组目标所期待的方向发生转变。

②强化条件反射理论。

这种学习方法立足于人的行为受行动的结果的影响。如果某种行动的结果被加以肯定,人们就会坚持这种行为; 而如果对某种行为的结果持否定的态度,这类行为就会被削弱。

③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的理论认为行为是在对他人的行为观察和评价过程中习得的。当某个成员的某种行为受到表扬时,其他成员会期望将来得到同样的表扬而学习这种行为。反之为了避免出现否定性的结果,小组成员在一定程度上就不会使用同样的行为。

(3)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把小组看作是由不同的互动因素所组成的系统。按照帕森斯(Parsons )所述,小组是一个有许多相互依赖的成员的社会系统。小组工作必须通过增强小组这个系统的开放强度,并且恰当地利用其他系统影响小组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的互相接纳,根据外部环境的需要和变化确定和维持小组的目标、特征和过程,可以保持小组的平衡和有效实现小组目标。

8. 什么是医务社会工作? 其内涵外延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案】(1)医务社会工作概念

医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基本领域之一。1905年医务社会工作正式诞生以来,医务社会工作己有百年历史。一般来说,人们通常从社会工作专业和健康照顾服务体系之间关系的角度界定医务社会工作。将社会工作专业和健康照顾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实际创造了跨越和整合两个专业的新领域。在这种意义上说,医务社会工作泛指医药卫生和健康照顾服务领域中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

(2)医务社会工作内涵外延的变化

医务社会工作概念内涵外延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人们对疾病、健康概念理解的深化,生理疾病(身体健康)、心理疾病(心理健康)和社会病理学(健康社会)决定着医务社会工作的概念。

①医务社会工作概念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它由最初的医院社会工作,经过医务社会工作,转变为健康社会工作; 由最初的医院环境和家庭状况,经过医疗处境转变为广泛的健康处境。

②医务社会工作概念的系统性、开放性和综合性色彩越来越浓厚。它由单纯关注疾病治疗转变为综合关注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的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由单纯医务社会个案工作发展为医务社会工作、精神疾病社会工作、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和康复社会工作等。

③医务社会工作概念越来越多地反映为医院之外、非医疗性和综合性的社会工作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