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五邑大学文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外国教育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的实质与条件。
【答案】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中主要的贡献是他关于有意义学习、认知同化与先行组织策略以及接受学习的理论。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指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己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外部条件: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这种逻辑意义指的是材料本身与人类学习能力范围内的有关观念可以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②内部条件:首先,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与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其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新知识与他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2. 简述结构主义教育思潮。
【答案】(1)结构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起
结构主义教育是一种在现代欧美广泛流行、影响很大的教育理论。它是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20世纪60年代起,布鲁纳把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结构发展理论应用到教学和课程改革上,创立了“结构主义教育”理论。
(2)结构主义教育思潮的基本观点
①强调教育和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智能发展。教育和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依循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促进儿童的智能发展;
②注重教授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知识是人们赋予经验中的规律以意义和结构而构造起来的模式。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归成一系列由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组成的基本结构。教授任何一门学科,主要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以及该学科所特有的研究方法;
③主张学科基础的早期学习。结构主义教育家从教育可以促进智慧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儿童完成“学习准备”的状态并不是随生理年龄的增长而主要是随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而进展的,因此,教育不应消极地静待儿童自然成熟的到来才开始教其学习,而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使儿童尽可能早地开始学习某些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了让儿童早期开始学习,需要把知识改造成为一种与儿童的智力发展和思想方式相适合的形式,并通过儿童自己能触摸到的具体材料来学习;
,主张教师是结构教学中的主要辅助者。 ④提倡“发现法”
(3)对结构主义教育思潮的评价
①优点。结构主义教育思想把认知发展与教育统一起来,为心理学研究和教育研究互相协作
提供了一个范例,对现代西方课程论的影响很大。由于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力图从课程和教材的改革着手寻找教育对策,因此,它成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②不足。结构主义教育的某些观点具有片面性,其编制的课程与教材偏难等,也不断招致了人们的责难。
3. 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权利的规定。
【答案】(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下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4. 简述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
【答案】凯兴斯泰纳是德国教育家,是19世纪后期流行于欧美的劳作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推动者。其主要教育著作有:《德国青年的公民教育》、《公民教育的要义》等。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论是当时德国的“国家主义教育”政策的产物。他指出,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是国家公立学校的目的,也是一切教育的目的。
(1)公民教育的中心内容是通过个人的完善来实现为国家服务的目的。在他看来,“有用的国家公民”应具备三项品质:
①具有关于国家的任务的知识;
②具有为国家服务的能力;
③具有热爱祖国、愿意效力于国家的品质。
(2)劳作学校是一种最理想的学校组织形式,是为国家培养有用公民的重要教育机构。凯兴
,斯泰纳主张为实现公民教育的目的,必须将德国的国民学校由“书本学校”改造成“劳作学校”
并强调公民教育、职业教育和劳作学校的关系是目的、手段和机构的关系,它们是“三位一体”的。
①他规定劳作学校的三项任务是:
a. 要帮助学生将来能在国家的组织团体中,担任一种工作或一种职务,,即“职业陶冶的预备”这是劳作学校的基本任务;
b. “职业陶冶的伦理化”,要求把所任的职务看做郑重的公事,不只是专为个人去做,而是要把个人的工作与社会的进步联系在一起,把职业陶冶与性格陶冶结合起来;
c. “团体的伦理化”,要求在学生个人伦理化的基础上,把学生组成工作团体,培养其互助互爱、团结工作的精神。
②他要求围绕性格陶冶这个中心从三个方面开展训育和教学:
a. 必须把“劳作教学”列为独立科目,并聘请专门的技术教员;
b. 改革传统科目的教学,必须竭力摒除旧式的知识灌输,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逻辑思考的本领;
c. 要发展学生的公民和社会技能,对于各种学科的组织,都必须以团体工作为基本原则,发展利他主义,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社会的利益。
5.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答案】亚里士多德是古代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提出的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亚里士多德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主要内容
,体育训练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①在儿童的教育中,“必须首先训练其身体”
但他要求对学生的体育训练一定要适度,否则会损害儿童的体格和妨碍他们的生长;
②为了把城邦治理好,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际活动和反复练习,逐渐养成具有“中庸”、“适度”、“公正”、“节制”和“勇敢”的美好德行;
③在智育方面,亚里十多德确定阅读、书写、乃至绘画的目的都是为了将来的实际效用; ④音乐教育是亚里士多德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音乐不仅是实施美育的最有效的手段,而且它还担负着智育的部分职能,并且又是实施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与智育不同,他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而是为了在闲暇时供理智的享受。
(2)亚里士多德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的启示
亚里十多德的中庸之道和和谐发展教育思想不仅是对古希腊传统思想“和谐”观念的继承和发展,更是他对其所处时代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种极端现象的批判。现在我国致力于和谐社会的建构,亚里士多德的“中庸”、“适度’、“公正”、“节制”的中道观以及和谐教育思想对如何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6. 简述道德教育体谅模式。
【答案】体谅模式是英国学者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侧重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德育模式。该模式强调德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体谅,学会
,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关心。该模式通过使用一套包含大量社会情境问题的教材《生命线》
式进行道德学习。对其具体分析如下:
(1)道德教育体谅模式的理论假设
①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最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
②道德教育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体谅,学会关心。 ③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
④教育即学会关心。
(3)体谅模式的特色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