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青岛科技大学法学院66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论述题
1.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深化对劳动创造价值的研究和认识? 它对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有哪些启示?
【答案】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1)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现在人类进入了21世纪,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新的情况,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根据变化了的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①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做出新的界定。在当今时代,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服务性劳动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生产性劳动应当包括大部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服务性劳动。因此,应当在理论上充分肯定服务性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以利于推动第三产业更快的发展。
②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在当今社会,在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越来越重要的条件下,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等脑力劳动,不仅作为一般劳动在价值创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作为更高层次的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要大大高于简单劳动。因此,应充分肯定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创造价值中付出的劳动,在收入分配方面使他们的劳动报酬与其劳动贡献相对称,以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③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应该坚持马克思关于人的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同时,要充分肯定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把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摆到重要的位置。
④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价值创造属于生产领域的问题,而价值分配是属于分配领域的问题。价值创造是价值分配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价值创造也就没有价值分配; 但价值分配又不仅仅取决于价值创造。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价值分配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社会生产和分配的启示
马克思在其劳动价值论中,强调指出了只有劳动者的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而物化劳动是不创造价值的。它突出了劳动者在价值创造中的主体地位; 说明了一切价值都是劳动者创
造的; 彰显了人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和意义。
今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汲取马克思“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的真正内涵,切实做到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一元论还有助于我们理清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关系,使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地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与此相适应,在分配制度方面,我们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起来的制度。
2.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试运用这一观点,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二者如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答案】(1)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主要体现在:
①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自然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客观世界,其中一部分是人类活动未触及的自在自然,另一部分是打上人类活动印记的人化自然。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它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从根本上说,人类社会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
②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联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相互制约,共生于物质生产实践中。实践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己经在实践者头脑中作为目的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而这个目的又决定了人们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可见,人与其意识的关系也生成于实践活动中。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的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既改造自然,又改造社会; 既改造世界,又改造人本身; 既改造客观世界,又改造主观世界。所有这些,使社会生活具有广阔的领域和丰富的内容。而实践的=种基本形式,即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则划分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
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及其内在关系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探索一以贯之的主题:既是实践探索的主题,也是理论探索的主题,还是制度建设的主题。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再把实践中己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真实写照。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特就特在道路上,特就特在理论体系上,特就特在制度上,特就特在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而有机的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在90多年的历程中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卞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3.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评析以下观点:“如果资本主义的死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气力去为它安排葬礼呢? ”
【答案】(1)引言观点的错误在于抹杀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否认历史主体的能动作用。
(2)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
(3)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类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行动的规律,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
①在认识并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人的自觉能动性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②在具体的历史过程中,客观规律只是在总体上、长远趋势上决定历史进程,规定人的活动的大致范围和可能性;
③历史活动的具体内容,把可能性变成现实,则取决于活动着的人的选择。这种选择不是主观任意的,它只能在客观规律所提供的可能性范围内进行,并与主体历史形成的素质密切相关。
(4)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其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①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
②社会革命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