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703新闻传播史论之传播学教程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在中国议程设置有时会失效?

【答案】这要涉及大众传播理论适用性的讨论。(1)议程设置是一个产生于美国的理论,它的成功复制多是在实行西方民主制的国家。在这些国家,一般媒体独立于政府,以企业化形式经营,这促使媒体必须关注消费者的兴趣与利益。媒体工作者会根据消费者的偏好,按照议程的发展趋势,把属于部分公众的议程放大,并引起全社会关注。媒体的这种环境监测功能的正常执行,必然会促进议程在公众中的扩散,因此,很少出现公众都关注一个显著事件但媒体却无动于衷的情况。所以议程设置看上去是媒体在发生影响,但是结合整个政治环境来看,它只是起到了一个守望和中介的功能。甚至可以把议程设置看做是一个创新的扩散过程,媒体在新议程的扩散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因此,西方民主制度的设计中就已经暗含了大众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

(2)在我国,由于体制上还没有完全做到以法治国,有些地方人治的痕迹还比较明显,干预媒体报道的情况时有发生,比如在2003年的SARS 时期和2006年哈尔滨的黑龙江污染事件中,媒体环境监测的功能都受到影响,公众关注的事件没有得到及时报道,导致流言和恐慌。与其说是“议程设置”失效,还不如说是议程设置和一相情愿的“舆论引导”并不是一个概念。

2. 伊里县调查提出了“意见领袖”的概念,简述这个概念对当时传播理论的影响。

【答案】(1)伊里县调查

1940年5月至11月的半年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以总统选举为课题,在伊里县进行了大规模的连续性调查,主要研究大选期间影响选民投票意向的因素。该项研究的结果显示:大多数人早在竞选之初就已经作出了怎样投票的决定,投票意向受传播媒介影响的人小到百分之五,即使是这小到百分之五的人,也主要受他们周围的人(领导、同事、家庭成员)的影响。由此可以得出进一步的结论:决定人们投票意向的,主要不是传播媒介的影响力,而是人际传播的影响力。1948年,该项研究的成果汇集出版,即《人民的选择》。

(2)意见领袖概念及影响

拉扎斯菲尔德及其助手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还提出了“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的概念。意见领袖是指人群中那些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播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进程并扩大了传播信息的影响。其特点是:

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②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③其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夕;

④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由此,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了两级传播理论,即讯息和影响先由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给意见领袖,

然后,再由意见领袖扩散给社会大众; 传播媒介的作用是间接的,并且会受到社会基层舆论领袖的影响而削弱。该理论一方面使研究者深入认识到传播环节中的众多因素; 另一方面,也推动了传播学的研究,特别是传播过程的研究。后来的学者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多级传播理论”。这项研究对于否定“子弹论”起了直接的作用,同时也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传统。

3. 传播活动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案】成功而有效的传播活动必须遵循和坚持以下六条原则:

(1)可信性原则

可信,是信息传播的生命,是传播致效的关键。可信性原则是对信息传播内容的基本要求。它要求传播活动中的信息内容真实可靠,公正全面,符合客观实际,不允许任何弄虚作假、吹牛撒谎。

毛泽东同志也说过,爱讲假话的人,一害人民,二害自己。可信性原则也是对信息传播者人格和品德的基本要求。如果国家机关、政府部门或媒介机构在信息传播中朝令夕改、出尔反尔、公开说谎,那么就会在人民群众中失去信任,而人们在工作办事时就会失去依据、无所适从。

(2)针对性原则

有的放矢地传播信息,这是传播的起码要求。针对性原则要求传播者根据接受者(群体的和个体的)的个性特点、具体需求和意识水平,恰当地选择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和方法技巧。这有利于提高信息传播的贴近性和吻合性,有利于增强传播活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也有利于提高传播者的声望。

①信息传播应该针对接受者的层次特点。

②信息传播还应针对接受者的需要。

③信息传播还应该针对接受者的阅历经验、心理态势和个性特点,即应该选取、编制与传播广大公众所经历过的、熟悉的和了解的,并能满足他们的心理要求,符合他们兴趣爱好、脾气性格的信息或符码。

(3)有序性原则传播者依据信息的特点和结构,有次序、有步骤地进行传播,既是传播活动的客观要求,也是传播对象的共同呼声。有序性原则反映在传播内容上,要求内容的组织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有头有尾、有点有面; 反映在传播过程上,要求过程的推进要由近及远、循序渐进、有张有弛、步步为营; 反映在传播组织上,要求在组织传播活动时要有计划、有布置、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

(4)协同性原则

协同性原则,要求传播者或媒介领导者协调、处理好传者与受者、传播与接受的关系,使其处于协同操作、相互促进的传播状态之中。传者是传播的主体,受者是接受的主体,缺少任何一方配合,传播过程便不复存在。遵循协同性原则,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传播者的主导作用,调动受传者参与传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有利于融洽传受关系,创设和谐愉快的传播气氛。

(5)适时性原则

传播的适时性原则,就是恰到好处地把握时间、选择时间、抓住最适当的时机开展传播活动。

它可以是及时传播正在发生的事件信息,帮助接受者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正确地理解和认识所发生的这类事件信息。

(6)适量性原则

人类传播中的信息量要适合受传者的感知、消化能力,要避免信息量的不足或过多。接受者面对的信息愈多、愈复杂,所需要的感知、消化的时问就愈长,也愈容易引起厌烦; 相反,面对的信息太少、太单调,就不能引起接受者对问题的足够了解和重视。所以,只有在一定限度和尺度之内的信息量,才是最适合受众感知的信息吸收匡刽鉴巨。

总之,成功而有效的传播活动必须遵循和坚持以上六条原则。这六大原则之间,既各自分开,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相互联系,具有明显的统一性。

4. 人际网络对创新的扩散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研究者把创新扩散的网络分为两类,一类是同质性网络,一类是异质性网络。同质性指的是进行沟通的两个个体之问相似程度较高,异质性则是指差异度较高。大多数人际扩散网络都具有同质性。同质性可能成为信息流动的无形障碍,而异质性网络则有利于加快扩散。

人际网络的同质性与异质性不仅影响着创新扩散的速度,还影响着传播网络的信息交流潜力。研究发现传播网络的信息交流潜力与两个因素呈负相关关系,一是沟通相近度,二是同质性。交流者之间关系越远、差异性越大,则传递的信息越有价值。

总而言之,大多数人际扩散网络具有同质性,网络所连接的个体往往实际距离不远,社会特征相似。扩散过程中大多数网络通常具有费事少、卓有成效的特点。但是另一方面,网络的形成越容易,传播信息的功能也就越低。而那些社会地位悬殊、空间距离较大、具有异质性的弱连接却更能有效地传播信息。

5. 解释学派的定义、研究兴趣及研究方法。

【答案】(1)解释学派的定义

解释学派是指传播学的一个研究学派,它注重探讨每一个受众个体给予被接受的讯息的独特意义,强调传播讯息对于个人的主观意义。

解释的范例具有这样的特征,即关注于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理解世界,关注于在主观经验的层次上理解世界的基本性质。它在个体意识和主观性的领域范围内寻求解释,在与行为的观察者相对的参与者的关联框架的范围内寻求解释。

(2)解释学派的研究兴趣

传播学的解释方法强调传播讯息对于个人的主观意义。个人如何从媒体讯息中获得意义是解释研究的一个范例。由于注重个体如何“解读”媒体信息的问题,媒体传播研究发生了重要的新转折,一般传播学理论逐渐放弃了被动的受众的思想,并以异常活跃、异常有选择的受众概念取而代之,这种受众操纵着讯息,而不是被讯息所操纵。个人是信息内容的活跃的解释者,而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接收者,他们是传播过程中完美的合作者。解释学派的中心问题是意义。

(3)解释学派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