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长春师范大学政法学院811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

  摘要

一、判断题

1. 资本输出到发展中国家,促进了其经济发展,是绝对有利的经济加速途径。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对于资本输入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来讲,资本的输入对其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

①吸收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引进了比较先进的机器设备和工艺技术,同时培训了一批适应现代化生产需要的技术人员、熟练工人和企业管理干部;

③利用外资和技术,建立一批现代工业,改造老企业和旧设备,优化了产业结构;

④利用外资扩大生产,增加产品产量,提高了产品质量,扩大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⑤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收入水平。

(2)但资本输入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主要是:

①付出了较大的经济代价以及环境污染、能源和资源消耗的代价;

②产业调整和布局有可能受制于外资的投资战略;

③外来资本和跨国公司投资增加,冲击本国的民族工业,并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控制权;

④债务负担加重,影响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⑤对国际资本的依赖性增强,容易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等。

随着资本输出的不断增加和垄断资本势力范围的迅速扩大,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国际经济联系也更为复杂,同时,彼此间的竞争更为激烈,矛盾和冲突也更为突出。

2. 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是革命。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通过革命实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为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

(1)推动当代社会主义发展得动力是改革。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一场伟大的改革。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

进步。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念等

(2)现阶段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对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当代中国,改革就是一场新的伟大的革命。历史和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因此,当代社会卞义发展的动力是改革。

3. 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是运动。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1)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世界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别的什么地方,而就在物质世界本身。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3)各种运动形式的承担者都是物质,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任何领域中的任何形式的运动,都以物质为其现实基础。所以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4)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但并不是说二者没有区别。运动不是物质,物质也不是运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力一式和根本属性,运动不过是作为物质的根本属性而存在着。

4. 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获得。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

①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

②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2)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

①知识本身是劳动的产物,知识中凝结大量抽象劳动,价值的增长是知识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的结果。

②知识的运用传输处理,以及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都离不开人的劳动,价值增值是通过劳动实现的。

③知识不创造价值,因为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3)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来源。

5. 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资本的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的,但资本的本质不是物。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的最后一章揭示了资本的本质:“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即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关系。

资本的唯一目的和动机就是占有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虽然是雇佣工人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但是它必须以流通过程为前提,在流通过程中得到实现。因此,资本是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相统一的运动中实现价值增殖的。产业资本的运动要经历三个互相联系的阶段,即购买、生产和售卖阶段; 包含两个过程,即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 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在购买阶段,资本采取货币资本形式,其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人和物两个方面的条件; 在生产阶段,资本采取存在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两种生产要素上的生产资本形式,其职能是生产剩余价值; 在售卖阶段,资本采取商品资本形式,其职能是实现预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而且,这三种职能形式的资本都可以作为出发点,形成自身的循环形式,即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

因此,产业资本的运动,就是资本不断地从一个阶段转向另一个阶段,从一种职能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职能形式的循环过程,也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相统一的运动过程,也是三种循环形式相统一的运动过程。资本运动越顺利越快,它所占有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所以说,资本不仅是一种特定的生产关系,而且是一种运动,是一个经过各个不同阶段的循环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又包含循环过程的三种不同的形式。因此,它只能理解为运动,而不能理解为静止物。马克思还指出:“那些把价值的独立性看作是单纯抽象的人忘记了,产业资本的运动就是这种抽象的实现。在这里,价值经过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运动,在其中它保存自己,同时使自己增殖。”

6. 真理和价值各有不同的规定和特性,但又是统一的。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1)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人类的认识活动从总体上讲是为了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