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乌梢蛇卵泡发育的显微和超微结构

关键词:乌梢蛇,卵泡,发育,显微结构,超微结构

  摘要


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隶属于爬行纲、蛇目(Serpentiformes)、游蛇科(Colubridae),为我国特有的常见大型无毒蛇类,分布于我国秦岭及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主要以蛙类为食,在维持农林生态系统平衡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性成熟的雌性乌梢蛇为材料,运用一般光镜技术和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乌梢蛇卵泡发育过程中卵母细胞、滤泡细胞、透明带、闭锁卵泡以及黄体等的形态特征及其变化,这些工作不仅对于了解乌梢蛇卵泡的发育规律、丰富脊椎动物生殖生物学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乌梢蛇的人工饲养与繁殖、野生资源的有效保护以及合理开发利用等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
1.乌梢蛇很大的卵泡/卵子只见于6月的卵巢中,6、7月输卵管中均有卵子/卵,基于以上结果与已有的资料,本文认为秦岭地区乌梢蛇的排卵期在6月。
2.乌梢蛇每侧卵巢仅有1个生殖基,但产卵数量较多,说明乌梢蛇的窝卵数与每侧卵巢生殖基的个数之间没有直接关系,这点与蜥蜴类不同。乌梢蛇产卵数量较多可能主要与生殖基中卵泡的总数量及能进入卵黄发生的卵泡数量有关,进而达到种族延续的目的。
3.依据滤泡前体细胞及鞘膜细胞的出现时间、位置、形态、结构及其后期的发育等特点,本文认为乌梢蛇的卵泡壁具有双重来源:颗粒细胞来源于生殖基的表面上皮,鞘膜细胞来源于卵巢基质内的体细胞。
4.乌梢蛇的颗粒细胞属于异型颗粒细胞,可以分为小细胞、梨形细胞和中间型细胞等3种。乌梢蛇的颗粒细胞开始全部是小细胞,随着卵泡发育首先出现梨形细胞,以后才出现中间型细胞,这与无蹼壁虎相同,但与有鳞类其他物种之间存在差异,这不仅表明了乌梢蛇与无蹼壁虎之间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且也说明了有鳞类的异型颗粒细胞发育具有多样性的特征。此外,乌梢蛇与其他有鳞类、喙头蜥目动物一样,在卵泡发育过程中有异型颗粒细胞出现和消失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在鳄目和龟鳖目是没有的,这进一步为爬行动物多源起源学说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5.通过对卵泡发育中卵母细胞的线粒体、高尔基体、囊泡(vacuole)、糖原颗粒等结构变化,颗粒细胞中的脂滴,透明带中的脂滴、膜包结构及其结构特点等综合分析,乌梢蛇卵黄物质有内源性和外源性2个来源。
6.从卵黄颗粒和卵黄小板的分布规律、形态特征等方面分析,说明乌梢蛇的卵黄物质首先在卵母细胞核周围沉积,然后逐渐向卵母细胞的边缘扩展,卵黄小板的形成过程是Ⅰ型→Ⅱ型→Ⅲ型卵黄小板。此外,从卵黄形成前与卵黄形成期的卵母细胞质中有关结构相互融合等现象判断,乌梢蛇的卵黄小板是由脂滴、沉积有卵黄的线粒体、糖原颗粒及囊泡等结构相互逐渐融合后共同形成的,说明乌梢蛇的卵黄小板形成是在卵母细胞内多种细胞器共同参与下整体活动的结果,在发生上具有多元化的特性。
7.乌梢蛇透明带开始是不连续的斑块状结构,以后逐渐形成完整的一层结构,这与蜥蜴Tarentola mauritanica透明带的形成过程基本相同。该现象是否是有鳞类、爬行类、甚至是羊膜类的共同特征,还有待于进一步积累资料才能定论。
8.乌梢蛇黄体内被纤维结缔组织分隔成为许多大小不等的腺泡,围成腺泡的黄体细胞为单层排列,说明构成乌梢蛇黄体细胞在排列方式上与哺乳类和人类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