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806民间文艺学之民间文学教程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民俗周刊
【答案】《民俗周刊》是民俗学、民间文学刊物。1928年3月始刊,至1930年4月出到110期暂时停刊。它由广州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民俗学会编印。其前身是《民间文艺》周刊。《民俗周刊》刊载民间文学作品、风俗、信仰资料以及研究、评论、通讯、消息等。共发表有关民间文学的文章100多篇,传说故事300多个,歌谣、谚语、谜语200余组,来自20余省。不少歌谣附有注释或说明。
2. 《金枝》
【答案】《金枝》是弗雷泽创作的一部研究原始信仰和巫术活动的人类学著作。弗雷泽在书中运用历史比较法,对涉及世界各民族的原始信仰(如灵魂观念、自然崇拜、神的死而复生、巫术、禁忌等等)的丰富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提出交感巫术说和人类社会巫术——宗教——科学发展三阶段说。该书搜集了丰富的人类学资料,被称为人类学的百科全书。
3. 民间口头文学
【答案】民间口头文学是流行于民间的群众口头创作的文学形态。它运用口头语言,充分发挥其丰富的表现功能和概括能力,创造各种艺术形象,展示瑰丽的想象,表现高尚的审美趣味和深刻的理性认识,这是民间口头文学区别于其他民俗事象的艺术特性。民间口头文学按文体可以分为二大类:散文的口头叙事文学,包括神话、传说和各种民间故事; 韵文的民间诗歌、谚语、谜语; 综合叙事、抒情、歌舞,具有较多表演成分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
4. 神话—原型批评
【答案】神话—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它源于20世纪初英国的古典学界崛起的剑桥学派,大成于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弗莱的《批评的解剖》是自觉借鉴和运用文化人类学视野的产物,其产生也同弗雷泽的交感巫术原理和荣格的原型理论密切相关。弗莱认为原型就是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最基本的文学原型是神话,神话是一种形式结构的模型。因此,原型批评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学的共性及演变规律
5. 民俗工具论
【答案】民俗工具论是晚清改良派知识分子的启蒙民俗思想。他们把民俗作工具,去反思政体,开化民智和从事补救社会弊病的工作。他们认为世界许多国家的民俗都是通过神话传说来叙述的;
在中国,民俗中包含着产生本国的人种、群体、家族、道德、政治、宗教和国体的诸种因素,也包括环境因素、精神因素和情感因素等,要了解这些因素的由来,就必须认识本国的民俗。到了近代,中华民族的成员还依赖于民俗,“自别其众于余众”,井且是中国自强图新的一种基础。但中国晚清社会的积贫积弱,也要从国民的陋俗上挖根源。改良派不主张推翻专制统治,他们对待民俗的态度,也不过是旧瓶装新酒。这种思想给他们的民俗工具论带来了局限。但由于他们的米苏理论评价和相关活动,跟他们对国事的忧愤和对变法的热心宣传结合在一起,因此也在当时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6. 宗族
【答案】宗族是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宗族由家庭组成。家庭是亲子所构成的生儿育女与养老送终通常作为宗族的一份子而存在。
7. 一国民俗学
【答案】一国民俗学是日本民俗学者柳田国男提出的民俗学理论观点,出自其著述的《民间传承论》。柳田国男主张,民俗学应首先是研究本民族和本国的学问,是“自我认识”的学问。当务之急是对本国民俗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至于国际的比较则有待于将来。一国民俗学与方言周圈论、重出立证法一起成为日本民俗学的主要理论支柱,长期指引日本民俗学的进程。
8. 历史地理学派
【答案】历史地理学派,又称“芬兰学派”,是20世纪初芬兰民间文艺学克伦父子创立的民间文艺学流派。该派继承了传播学派的理论,认为民间故事是不断传播扩散的,并且在传播中不断复杂化。因此,他们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相关民间文化异文的比较,对题材模式的迁徙和流变状况进行探索,力图确定其形成时间和流布的地理范围,从而尽可能地追寻这种题材模式的最初形态和发源地。这一学派治学态度比较严谨,重视材料的搜集,以眼光开阔和论证翔实闻名。其不足之处是喜欢对民间文艺作品提炼出某种公式,考虑外部联系的作用较少。
二、简答题
9. 简述传统地方志中民俗资料的价值。
【答案】地方志,简称“方志”。即按一定体例,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书籍文献。地方志包括方志和年鉴。地方志中民俗资料的价值表现为:
(1)有助于民俗史形态的研究
传统地方志中的民俗资料比较系统、详实、可靠以及时间脉络比较清晰的特点,为开展民俗史研究提供了便利。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编修的地力志同一类民俗记载的比较,有望获得其传承变迁的主要线索。
(2)有助于民俗形态研究
民俗形态研究是民俗研究的重要内容,一些地方志对民俗事象的记述注重程式哈细节,这对于探讨民俗事象的内部构造和功能指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3)有助于不同区域民俗的比较研究
地方性是民俗的一个根本特征,而民俗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关注、发现和解释民俗的地方性。地方志中的民俗记述有着确切的区域定位这一特点,为开展民俗的区域比较研究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4)有助于方志编修者的风俗观研究风俗观是关于风俗的性质、功能、特点、传承、变化等以及风俗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礼制等关系,记录风俗的意义等诸多方面的思想观念和见解。汉代以降,代代都有士人学者表述自己的风俗观。宋代以后的地方志往往志风俗,地方志的修纂者们往往就此发表对风俗的看法,遂使地方志成为风俗观的重要载体,也因而成为当代民俗学者考察传统风俗观的资料来源。
(5)有助于民俗事象记述书写的文本研究
基于修纂者修志态度、观念、学力、精力、掌握资料多寡、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能力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就风俗部分而言,呈现出来的文本水平不一,风俗所涉内容不同,侧重点不一样,繁简差别也非常之大。判断不同文本的优与劣,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并找寻其何以如是的原因,当有助于当下地方志风俗部分的修纂。
(6)有助于当下地方的关联研究
地方志是编纂者们以明确的编写原则为指导对各地方各种信息有选择的记录与书写的结果,承载着人们的记忆,是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而其中的风俗部分作为特定时空中民众民俗生活的记述和记忆,不仅具有重构地方民俗史、呈现民俗形态的学术价值,对于当下地方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0.简述柳田国男民俗学思想的主要现点。
【答案】柳田国男是日本民俗学的奠基人,日本民俗学是以柳田国男为中心形成的。日本民俗学界习惯于把柳田国男提倡、指导和实践的民俗学称为柳田民俗学。其民俗学的基本立场是试图阐明普通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及其历史文化变迁。柳田国男的《民间传承论》是日本民俗学最初的概论书,此外他还著有《乡土生活研究法》、《国史与民俗学》等。在这些概论书中,柳田除论述了史学与民俗学的关系外,主要阐明了以下几个民俗学思想观点:
(1)“一国民俗学”
《民间传承论》第一章的标题即“一国民俗学”。柳田主张,民俗学应首先是研究本民族和本国的学问,是“自我认识”的学问。当务之急是对本国民俗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至于国际的比较则有待于将来。
(2)“重出立证法”
柳田国男认为民俗学是产生于历史学,并从历史学中独立出来的学问,其民俗学的主要研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