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806民间文艺学之民间文学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民俗周刊
【答案】《民俗周刊》是民俗学、民间文学刊物。1928年3月始刊,至1930年4月出到110期暂时停刊。它由广州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民俗学会编印。其前身是《民间文艺》周刊。《民俗周刊》刊载民间文学作品、风俗、信仰资料以及研究、评论、通讯、消息等。共发表有关民间文学的文章100多篇,传说故事300多个,歌谣、谚语、谜语200余组,来自20余省。不少歌谣附有注释或说明。
2. 母题
【答案】母题是英文Motif 的音译,意为情节的最小单位,又称“情节单元”、“小情节”等。它主要源于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从国外引进。母题是构成神话作品的基本元素。这些元素在传统中独立存在,不断复制。它们的数量是有限的,但通过不同排列组合,可以转换出无数作品; 并能组合入其它文学体裁和文化形态之中,母题表现了人类共同体的集体意识,并常常成为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标识。
3. 接触律与模仿律
【答案】接触律与模仿律是在人类巫术得以建立的两种思想原则,得名于弗雷泽的《金枝》。费雷泽将二者统称为交感律。同类相生或果必同因是模仿律; 物体一经相互接触,在中断实体接触后还会继续远距离的互相,是接触律。按照这两种规律可以引申出巫术施行的方法,即模仿或相似巫术和接触或感染巫术。“模仿律”和“接触律”
(类比与联想的应用)这两条最基本的巫术原理,不仅是各种法术构思的基础,而且也在医学技艺中得到广泛应用。模仿律在咒禁疗法中的应用,如通过破坏敌人的偶像,或针刺写有某人姓名、生辰的纸人,以期得到令对方遭厄运的愿望。接触律在咒禁疗法中的应用,如人痘接种的发明和对胞衣的处理。
4. 民俗
【答案】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又称民间风俗。在我国,“民俗”一词很早就己出现,《礼记·淄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
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5. 郭璞的民俗观
【答案】郭璞的民俗观是郭璞接受上古流传下来的怪异神话并吸收外来的佛教文化,按照民俗生活的原来样式对怪异神话进行解释的观点。他发现和收录了一些前人没有记载的神话传说类型。郭璞在《山海经》注中,谈到了炎黄帝族神系,群巫成集、木石崇拜、民间医疗、西王母不死药、仙山和神祭等中国的神话传说。郭璞在他的神话注疏中,展示了一个谷食丰硕、无有差别的理想境界,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他的这种归纳,在从前的古籍中是很少见到的,而他受到当时佛教思想影响的痕迹也是明显的。特别是他借助了佛教的创教说模式,引入上古的怪诞神话,帮助人们能够见怪不怪地接受祖先创造的神话遗产,更是对保存中国古代神活的一个贡献。
6. 人文神话
【答案】人文神话是按照其表现内容来划分的一种神话形态。中国的人文神话包括两大类:第一类是以感生情节为核心的始祖神话; 第二类就是仙道神话。中国的始祖神话异常丰富,以姓族为单位,华夏集团大部分著名的姓族如夏、商、周、秦、楚都有自己的始祖神话,而东夷、苗蛮、戎狄等尚未融入华夏集团的部落也有自己的始祖神话。这些始祖神话(尤其以华夏集团的始祖神话为代表)往往有一个核心情节,那就是感生。仙道神话的主要内容是对于彼岸乐土的想象、关于神仙的事迹和对于长生的追求等。
7. 堪舆
【答案】堪舆又称“风水”,是相地、相墓之术。堪,地突之意,代表“地形”之词; 舆,“承舆”即为研究地形地物之意,着重在地貌的描述。古人受“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等说的影响,就将天体运行、宅地方位和人事相对应,认为地理环境、山川形势与人的吉凶祸福、乃至子孙的命运前程有关,使风水理论带上了很强的神秘色彩。因此,无论是建生宅,还是选墓址,都要请风水先生看风水。至今,这种习俗在民间还有小小影响。
8. 《旧约》
【答案】《旧约》是犹太教圣经,也是希伯来民族文学遗产的总汇。《旧约》原文为希伯来文,其内容主线是讲上帝与其子民希伯来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故事。后来从犹太教直接诞生了世界二大宗教中的两个——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随这两大宗教的传播,旧约全书被翻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对世界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简答题
9. 列举农业生产习俗的主要内容。
【答案】农业生产民俗是伴随着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它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和周期性特点,是农民在长期的观察和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的文化产物,既是生产经验
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具有明显的传承性。因此这类民俗涵盖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主要包括:
(1)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
在岁时记、风土记、农家月令等性质的古籍和流传在全国各地的农谚中,记录了许多农民在一年内约定俗成的耕作习俗,从备耕、播种、防灾、田间管理到植树造林、收获、储藏,都有季节和周期规律可循。这部分习俗主要以农谚的形式存活在当今生活中,对农业生产起着指导和训诫的作用。
(2)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
我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因此在生产力不发达的传统社会,靠天吃饭的人们重视自然力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许多谚语里还能窥见旧时这一习俗的概况。
(3)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
人们还对臆想中的自然力怀着敬畏的感情; 常常认为农业的丰歉与否与超自然力相关,所以那时候的人们除了努力耕作之外,更注重观察超自然神灵。人们通过这类习俗,希望可以借助超自然的神灵的庇佑,获得幸福。这是我国农业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农业禁忌、祭祀习俗这一方面是农业不能充分认识自然界规律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是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例如在有些地区,正月初十忌风,可以攘风除灾,惊蛰在墙角撒石灰,可以避虫蛇等等。
(5)祭田神、先农和灶神的习俗
在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占主导经济成分的社会里,祭天,祭祖,祭山川、土地之神,是农事活动中的一项主要内容。随着禁食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和提高,人类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逐步得到实现,这类习俗逐渐淡化。
(6)农业生产过程习俗
农业生产习俗包括农业生产工具的制作和使用,以及具体的生产程序等。这些习俗世代相沿,成为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的一部分。它既可以起到传授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作用; 又成为农村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物质生产效益与社会精神文化效益是很明显的。
(7)农业娱乐风习
这一习俗是来源劳动实践也伴随生产活动自然形成娱神娱人的具有文娱性质的民俗文化。这种民俗文化,有的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进行创作; 有的是在丰收以后庆节时表演; 有的在元宵等节日民间业余文娱活动中,或歌或舞,丰富多彩。
10.谚语和成语有何区别?
【答案】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它们的区别是:
(1)性质不同
谚语是口语性质的; 而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