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基本理论2003答案年考研试题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研真题

  摘要

参考答案

2003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心理学基本理论

一、名词解释

1. 脑功能的模块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中出现的重要理论。认为大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这些模块的巧妙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例如:存在形状知觉模块等。

2. 三色说: 色觉理论中的一种。根据色光的混合规律,赫尔姆霍茨确定了三原色 为红、绿、蓝。他指出,视网膜上有三种神经纤维末梢器官,它们分别具有能感受红色、绿色和蓝色的色素。当这些感光色素受到刺激起化学分解时,神经细胞就产生神经冲动,然后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分别产生红色、绿色和蓝色的感觉。

3. 启动效应:指梅耶尔等人提出启动的实验范式是研究语言自动加工的一种非常 有用的技术。当启动词与目标词具有某种联系(如语义相关、语音相同或字形相似)较启动词与目标词没有联系时,被试能更快或更好地识别目标词。

4. 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情绪的认知理论中的一种。他的研究表明,情绪的发 生受三种条件的制约:环境事件(刺激因素)、生理状态(生理因素)和认知过程。其中认知因素是情绪的关键因素。个体对其生理变化与刺激性质两方面的认知,都是形成情绪经验的原因,而当时人对自己的认知解释是产生情绪的主要原因。

5. 人格的五因素模型: 又叫“大五模型”或者称为五因素模型(FFM)。这五大因素 分别是:内—外向(E因素),神经质(或称情绪稳定性,N因素),宜人型(A因素),责任性(C因素),与开放性(O因素)。五因素模型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证实,这些证据主要包括:一、基本因素的跨文化一致性;二、自我评定与观察者评定的一致性;三、特质得分与动机、情感、人际行为等亦存在关联;四、遗传方面的影响。

6. 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人们对自己在特定情 景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他进一步把预期分为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关于某种行为可引起某种具体结果的信念;效能预期是指自己是否具有引发某一结果的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感本质上就是效能预期,表现为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自信程度。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说和情绪唤醒等。自我效能感具有一些功能;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影响活动的情绪。

7.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知识的一种分类形式。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 系的知识,或者说成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它包括事实、规则、发生的事件、个人的态度等。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陈述性知识是“是什么”的知识,以命题及其命题网络来表征;程序性知识是“怎样做”的知识,以产生式来表征,。第二,陈述性知识是一种静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输入信息的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是一种动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信息的变形和操作。第三,陈述性知识激活的速度比较慢,是一个有意的过程,需要学习者对有关事实进行再认或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激活的速度很快,是一种自动化了的信息变形的活动。在很多活动中,两类知识是结合在一起的。

8.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认知结构同化学习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他认为, 有意义学习是学生在学校学习语言符号所代表的系统知识的主要方式。它是指在学习知识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