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天津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硕之《外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内部复习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让·保尔·马拉

【答案】让·保尔·马拉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主要领导人之一,是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思想家和新闻记者。他生于瑞士一新教家庭,接受百科全书派的影响。后移居英国,开始进步的政治活动并从事写作。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投身革命。1789年8月,他先创办了《爱国者指南》,随后创办了《巴黎记者报》,后改名为《人民之友报》,发表许多政论文章,宣扬暴力革命,谴责君主立宪派的妥协行为。该报在马拉的主持下,成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办得最出色、影响最广泛的报纸,是革命民主派的喉舌。马拉还宣称办报目的是教育人民运用自由。后来马拉受到迫害,被捕入狱,《人民之友报》被迫停刊。恩格斯曾对马拉给予高度评价。

2. 澳大利亚联合新闻社

【答案】1935年,澳大利亚全国当时的15家大报纸联合在墨尔本创办了澳大利亚联合新闻社,现为澳大利亚最大的通讯社。澳大利亚联合新闻社现是国家通讯社,总部在悉尼,任务是接受重要的国际新闻发给全国新闻媒介,并向新闻媒介提供国内新闻。该通讯社是澳大利亚报纸、广播、电视的主要国际新闻来源,还是路透社、维斯新闻社的合作者。该社还一直为斐济和巴布亚新几内亚提供新闻,并通过卫星向纽埃这样的偏远地区提供新闻。

3. 《横滨每日新闻》

【答案】《横滨每日新闻》于1870年创刊,是日本第一家日报,标志着日本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报纸的诞生。定期出版,采用先进的日文活铅字用“西洋纸”单张印刷,读者不再限于高级官员,而是扩展到普通民众中。新闻与广告各占一半,有商业倾向。

4. 沃尔夫通讯社

【答案】沃尔夫通讯社是德国通讯社的始祖,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和规模最大的通讯社之一。该社创建于1849年,创办人是贝恩哈特。沃尔夫。创办初期主要是利用电报收集、发布股票行情和经济信息。沃尔夫通讯业务发展极为顺利,到19世纪60年代,与路透社、哈瓦斯社并称为欧洲三大通讯社。该社与普鲁士政府关系密切,像斯麦上台后将其置于政府控制之下,改组为股份公司,1875年扩建为大陆电报公司。一战后降格为国内通讯社,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将其接管,改组为德国通讯社。沃尔夫通讯社就此告终。

二、简答题

5. 简述文字产生及运用的意义。

【答案】文字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最早的文字传播指的是手写传播。它是传播史上第二个里程碑。

(1)文字的发明使得信息的远距离传播和长久的保存成为可能。文字能保存大事或协议的记录供以后使用,人们可以储存一部分经验而不用费尽脑筋去铭记。文字的发明大大加速了人在想要改变生活方式时就予以改变的能力。(2)文字应用的意义还在于:①它标志人类传播原始时代的结束,文明时代的到来。②它突破口头传播受时空限制的束缚,使信息可以流传于异时异地,保存久远。③它促进人类的社会化进程,除了社会成员的人际交流、公共交流外,还出现了专职的传播者或职业。

6. 苏联新闻传播模式的特征。

【答案】苏联新闻传播模式主要是指在斯大林时期前苏联所建立的一整套新闻传播体制和其运行规则。这一体制是按照斯大林,联共(布)党的一系列指示和原则精神,经过相当长时期的新闻实践活动,逐渐“配套”成龙的,这一模式的总体特征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新闻传媒“国家化”是该体制的第一个显著特征

在苏联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体制中,所有的新闻媒介均为“国家所有”,报刊是官办的机关报; 广播电台电视台则是官方的机关台,在新闻传播领域中没有党政的区别,更无官办、民办的区别,宪法中规定的公民的出版自由,表现为代表所有公民根本利益的执政党及其所领导的政权组织的出版自由。无产阶级政党在夺取政权以前,对本党报纸的政策被不加变动地作为一种必须遵循的原则而继承下来,成为国家新闻传播制度的哲学基础。

(2)新闻报道“宣传化”是这个体制的第二个显著特征

从新闻事业狭隘的宣传鼓动组织的职能要求出发,苏联新闻传播事业的整个报道工作完全被功能式地定位为“宣传化”的机器。执政的当权者掌握着新闻报道的过滤漏斗,决定着人民大众应该知道些什么和小应该知道些什么,凡反对现行政权、现行政策、现行领导的报道,不是完全不予刊登,就是只刊登无害的部分。正如原塔斯社的一位高级负责人曾说过的那样:“苏联报刊的首要作用并不在于发布新闻,而在于宣传、鼓动,凡不能纳入宣传、鼓动的事例,就不是新闻,失去了接触新闻传媒的资格。”显然,这完全否定了社会新闻传播事业除了在新闻传播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宣传、鼓动作用外,尚有让读者客观地获知世界各种情报、信息的义务。在这里,不是新闻媒介应服从人们获知信息的需要,而是人民大众获知新闻信息的需要应服从于执政者的宣传需要。

(3)高度的“一体化”和完全实行人治是其第三个显著的特征

就该模式的控制方式而言,高度的“一体化”和完全实行人治是苏联新闻传播体制第三个显著的特征。由于苏联传播事业不是实行法治,从来就没有制定新闻出版法规,而只是单纯依照对当前政治有利无利的现实原则来指导新闻事业,这样,对新闻事业的管理就常常因领导者的素质不同、水平不一而导致一种判断无标准、取舍无定规的人治现象,整个社会传播事业也随之出现了“软化”和过分依赖上层的现象。新闻工作者工作时无所遵循,提心吊胆,常常事事请示,层层受审,无法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得该模式下的新闻传播事业毫无生气。

(4)新闻传播体制的过分集权是该体制的第四个显著特点

苏联新闻传播体制模式的过分集权性质导致了自下而上的人民监督新闻传媒这一“人民喉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