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院613新闻传播史论之新闻学概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互联网的界说及其特点

【答案】Internet (直译因特网),又称互联网,是指将若干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各,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播的计算机系统。1995年10月,美国联邦委员会一致通过一项决议,对互联网作出了这样的界定,Internet 是全球性信息系统:①在逻辑上由一个以国际互联协议(IP )及其延伸的协议为基础的全球唯一的地址空间连接起来; ②能够支持使用传输控制协议和网际互联协议(TCP/IP,或其他IP 兼容协议的通信; ③公开或不公开地提供利用通信和相关基础设施的高层次服务。互联网的基本特点包括:高度的开放性、互动性和个性化、丰富的信息资源。

2. 延缓性新闻

【答案】延缓性新闻是对逐步发生变化的事情的报道。例如,天气渐渐热起来了,物价在慢慢降低,青少年的平均体重逐步增加等。它很难有明确时间,往往只能以“近来”、“最近,,、“近日”之类模糊词汇来写出时间的概述。

3. 《世界新闻报》(英国)

【答案】《世界新闻报》是指20世纪60年代英国兴起的富于视觉冲击和内容更加煽情的大众化报纸的代表之一,创办于1843年。1969年被默多克买下,集中报道一周以来的体育新闻、黑色与黄色新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冲击视觉,得到了迅速发展,发行量达到500万份,成为英国和英语世界发行量最大的周报。2011年7月,《世界新闻报》陷入窃听丑闻。英国最畅销小报《世界新闻报》因此停刊。

4. 议程设置理论

【答案】议程设置理论是指新闻媒介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内容,从而使这些内容引起公众的注意和重视。议程设置理论的主要观点有三个:①在当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参与了“社会现实的构建”,影响了人们头脑中对社会现实的构想; ②大众传播媒介从每日每时所发生的客观事实中挑选出极少数加以广泛传播,从而影响到受众对社会事务轻重缓急的考虑; ③事件在大众传媒中出现的频率,是受众赖以判断该事件重要性的主要依据。

5. 使用与满足

【答案】这是以“受众”为中心,从受众利用媒介的动机和目的是否满足来衡量媒介效果的理论。它与从传播者的角度研究理论的国完全不同。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受众使用媒介的动机包括解闷消愁、人际关系、确认自我和监视环境。

6. 新闻要素

【答案】新闻要素是指构成新闻必需的材料。新闻要有五要素才能构成一条完整的新闻。新闻五要素包括发生新闻的主角(谁)、发生的事情(什么)、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五要素用英语来表示就是Who (谁)、What (什么)、When (时间)、Where (地点)、Why (原因),都以W 开头,所以,新闻五要素又简称为新闻的“五W ”。

明确新闻五要素,对新闻工作有三大作用:①有助于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迅速地弄清每一个事实的要点; ②有助于记者迅速地抓住新闻的重点,尤其是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中:③有助于明了新闻体裁的要义。

7. 舆论及其基本要素

【答案】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的基本要素包括:①舆论的主体—公众。公众是指一定社会中有着共同的利益,面对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或现象,有着大致相同的意见、态度的人。②舆论的客体—某个特定的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它或是社会现象,或是社会问题,或是社会伦理,也可以是突发性的社会事件。③舆论的本体—人们大致相同的意见或态度的总和。意见实际就是针对特定事物所形成的判断,以语言或行为形式表现出来,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评价性。④舆论的载体(渠道)—公开的传播活动。公众对于涉及自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所形成的一致意见要成为具备社会影响力的舆论,其间必须经过公开表达的形式向社会传播。

8. 表达权

【答案】表达权是指公民在法律规定的限度内,使用各种方式表明、显示或传播思想、情感、意见、观点、主张,而不受他人干涉、约束的权利。从一般意义上看,表达权又称表达自由,是指“公民通过口头或书面以及特定行为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包括言论自由、著作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游行示威自由等”。在新闻传播领域,主要是指新闻媒介的表达自由和受众通过新闻媒介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和自由,对于受众而言,则进一步细化为受众在媒介上的表达权。在任何国家,受众作为公民的表达权既有保障也有限制,任何表达自由必须在法定范围内。

二、简答题

9. 简述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特点。

【答案】(1)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产生的历史条件

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报刊、通讯社宣告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五四运动后,我国无产阶级自觉地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我国广泛传播,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他们发起组成了共产主义小组,这就为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思想旗帜、编者作者队伍和组织领导力量等必要条件。

(2)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特点

我国的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吸收了国际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经验,批判地继承了民主主义新闻事业的革命精神和工作经验,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注重联系实际和联系群众。其特点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它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并使之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筹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发挥了集体的宣传者和组织者的作用。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在共产党发起组或共产主义小组的领导下创办的。改组后的《新青年》和《共产党》月刊公开申明自己是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说话的。《劳动界》表示,要努力成为“中国劳动阶级有力的言论机关,,。《劳动音》创刊词宣称,要“促进国内劳动同胞的团结”,为他们提供阶级斗争的工具。

②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劳动界》等工人报刊紧密联系工人生活和斗争的实际,通俗地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观点,取得了良好效果,树立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范例。它们初步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开始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分析观察中国社会的具体问题。《劳动音》一创刊就明确指出:“只向知识阶级作‘学理’的宣传,而不向无产阶级作实际运动,结果只是空谈。”

③注意联系群众,并在工人中进行组织活动

改组后的《新青年》,成立了新青年社,作为联系工人群众的公开机关。它帮助工商友谊会(店员组织)创办了《伙友》周刊,扩大了《新青年》和工人群众的联系。《劳动界》用大号字刊出启事,“本报欢迎工人投稿”,发表了许多工人写来的文章和通讯,依靠群众办报。《劳动界》还帮助发起和建立了机器、印刷等工会,指导这些工会出版了《机器工人》、《友世画报》等工人报刊。改组后的《新青年》增设《编辑室札记》专栏,加强编者和读者的联系,听取读者批评,改进工作。

10.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新闻职业道德包括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责任四个基本方面。《联合国国际新闻规约》、《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新闻职业道德标准都基本上包含上述四个方面。对这四个方面的具体阐述如下:

(1)职业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