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实验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叫响度? 如何表示响度与强度的关系?
【答案】声强超过听阈后,随着声强的逐渐增加,主观上产生由弱到强的程度不同的响度感觉。声强是声音客观的物理量,而响度则是主观的心理量。
通常采用等响曲线来表示声强与响度之间的关系。以一定声级的1000Hz 纯音为标准声,用其它频率的纯音为比较声。由听者调节比较纯音的声级,直到它和标准纯音的响度相等。这时,标准纯音(1000Hz )的声级就被规定为该声级的比较纯音的响度级。响度级的单位为方(phony )。1000Hz 纯音的声级就是它的响度级。声音的频率不同,它们和1000Hz 纯音等响的声级也不同。各个比较纯音和1000Hz 纯音等响声级的变化作为频率的函数的曲线,就是等响曲线。以1000Hz 纯音的不同声级作参量,可测定一组等响线。
2. 为什么要对注意下不同的操作定义? 注意有哪些操作性定义? 它们对注意的把握有何不同?
【答案】(1)操作定义是对概念根据测定或操纵它的程序所下的定义。一个现象的测量和记录方法确定了,这个现象就从操作上被定义了。对注意进行操作定义,就使得对注意进行测量变为现实。
(2)注意的操作定义包括:
①注意的任务定义,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某些刺激值或刺激维度而非其它刺激值或刺激维度的反应。
②注意的持续性定义,描述的是注意的保持过程,即在同一对象或同一任务上保持一段时间的注意被称为持续性注意。
③注意的加工定向定义,将注意看成一个把心理的多个感觉输入集中于一个的主动加工过程,注意提高了某些“被注意到”的任务或信息的加工质量。
(3)三种定义对注意的把握是从不同角度进行的:任务定义从行为结果来描述注意的存在与否,简单易行却无法涉及注意的内部机制; 持续性定义看到了注意维持心理过程和意识聚焦的一面,却并不能排除其他非注意因素对任务持续性的影响; 而加工定向定义则突出注意在引导和分配心理资源方面的功能,但是这一定义似乎又不适用于一些十分简单的任务。
3. 什么是持续闪烁抑制,这一实验范式的优点是什么?
【答案】(1)持续闪烁抑制范式
Tsuchiya 与Koch (2005)提出了一种可操控性更强的实验范式,他们将之命名为“持续闪烁
抑制”(continuous flash suppression , CFS )。实验中向观察者的一只眼睛连续、快速地闪现一系列不同的随机色块拼成的图像(被称为Mondrian 图形,见图,同时向另一只眼睛的相对应位置呈现一个保持不变的图像(通常是目标,如面孔),大部分观察者看不到这个静比图像,即使它被呈现了很长时间(有时可以达到几分钟)。因此这种实验范式就为无意识加工过程的研究提供了便利的手段。
(2)持续闪烁抑制范式的优点
这种范式可以出色地克服通过双眼竞争、前后掩蔽等方式实现视觉刺激的无意识加工时所而临的抑制效果不稳定、抑制时间短且不可预期等问题。Tsuchiya 等人证明,CFS 所能实现的抑制时间至少10倍于双眼竞争所能实现的无意识加工时间。
4. 过滤范式具体包括哪些范式?
【答案】过滤范式的基本原理是使被试的注意指向一个信息源,而实验者评估的则是那些未被注意的信息的加工过程,以此来研究注意的某些特征。过滤范式具体包括以下几种范式:
(1)双耳分听范式
双耳分听范式让被试的双耳同时分别听到两个分离的相互独立的声音,要求被试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或者以双耳同时接收的信息顺序成对再现,或者随意再现。布罗德本特使用双耳分听技术对单通道过滤器模型进行了验证。
(2)整体—局部范式
Navon (1977)提出了整体一局部范式。在该模型中,大图形由一组小图形构成,如整体的“H ”是由局部的“T ”组成的。实验呈现的图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整体字母与局部字母是一致的,另一种是不一致的。该范式的两个自变量分别是:整体一局部的一致性和注意的指向(被试注意整体或者注意局部)。实验结果表明当被试必须报告局部字母时,如果整体字母与局部字母小符,那么反应时变慢; 而当被试报告整体字母时,局部字母是否与整体字母相符,反应时却几乎没有或完全没有受到影响。根据这个结果,Navon 得出结论认为整体字母先于局部字母被识别。该范式对注意过程和感觉特征(如尺寸和空间频率)之间交互作用的研究很有用。
(3)双侧任务范式
在双侧任务中,要求被试报告呈现于画面中央的字母而忽略呈现于目标两侧的字母(即要求被试注意中央的字母)。自变量是中央字母与两侧字母的一致性和距离,因变量是被试报告中央字母的反应时。实验结果是中央和两侧的字母一致时被试的反应时较快,而两侧和中央字母不一致时反应时往往变慢; 但是,如果两侧字母离目标较远,那么这种干扰效应会减小或被排除。两侧物体的干扰作用反映了被试无法把注意完全集中在目标上。此范式对于注意从目标区域到附近区域分散程度的研究很有用。
(4)负启动范式
在该范式中每次试验呈现两个刺激,其中一个需要被注意并作出反应。比如,呈现重叠的黑色和自色字母,要求被试说出每个自色字母的名称。当前一次试验中不被注意的项目在下一个试
验中变成被注意的项目时,被试的反应时变慢。这说明不被注意的字母被识别并记住了。该范式常被用来评估对一个刺激有意忽略的情况下,注意能够多大程度上自动地分配到该刺激上,并影响此后的加工。
5. 简述记忆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答案】(1)记忆实验中的自变量
自变量是引起行为变化的因素。研究的自变量必须具备“定性”和“定量”两个条件。以实验的刺激材料为例,若各个刺激单位性质不稳定或者渗入其他性质的材料,那么实验就不能获得准确的量值。按照统计原理,刺激材料性质的恒定才能使得刺激的各个子单元可以互比或互换。除了刺激材料以外,其他的自变量还有:刺激呈现的速度、间隔时间的长短; 刺激的空间位置和距离; 学习的遍数和时间等; 刺激作用的感觉通道或方式,实验材料的干扰条件; 实验研究要求回忆还是再认,或其他方式。
(2)记忆实验中的因变量
因变量是指受自变量影响的行为表现。传统记忆实验的因变量按照实验的内容和记忆过程的特点基本分为两大类:回忆类和再认类。回忆实验要求被试全部或部分再现先前所接受的刺激材料; 而在再认实验中,被试是面对再次呈现的刺激材料,进行有选择地同一再认。这两种记忆实验在程序上、内容编排上、难易程度上都有差异。因此,在记录因变量的方法上各有特点。回忆类实验的反应量值一般比较直接,例如记忆广度量,取绝对量就可说明问题。再认类实验的因变量大多数需要经过计算,相对而言是间接获得的。例如“节省分数”、“冉认分数”就是百分数。
(3)记忆实验中的控制变量
所谓控制变量就是在实验过程中会对因变量发生影响、应由实验者控制的因素和条件,对它控制得好坏是心理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这个问题在高级心理过程的实验研究中表现更为突出。记忆实验中要求实施控制变量有的是外显的,有的却是内隐的。控制外显的主要是从构思实验开始,比如考虑刺激材料、呈现方式、实验环境、仪器性能、间隔时间、计量精度、感觉通道、样本大小、被试分布以及指导语等环节的编排准备等。但是实验中有一些无从确切把握的因素,包括被试的动机、态度、情绪等社会性的额外变量,以及机体内部的变量,如饥饿、病症、疲劳等。心理研究者正在逐步地通过精心设计来控制一些干扰变量,使实验更好地进行。
6. 简述人类脑连接组计划的内容。
【答案】在2005年,OlafSporns 等人提出了人类脑连接组的概念。脑连接组指对脑上任意灰质位置及这些位置间连接的一个完整描述。人脑连接组计划包括两个部分:人类脑连接组计划和脑活动图计划。
(1)人类脑连接组计划
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于2009年批准了一项大规模人类被试脑连接组数据采集项目,称为人类脑连接组计划(Human Connectome Project,HCP )。
②该项目计划在五年时间内投资三千万美元用于采集1200名被试(300名双生子及他们的非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