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北电力大学(北京)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882公共管理综合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政策目标确定

【答案】政策口标确定是指在公共政策基本思想的指导下,选择好政策目标,确定政策制定和实施所要达到的社会效果的过程。政策目标确定面临的困难有:①价值因素:②政治因素; ③多目标间的冲突。

2. 事前评价

【答案】事前评价是指在公共政策实施之前进行的一种带有预测性质的评价。事前评价的内容大致包含三个方面:①对公共政策实施对象发展趋势的预测。公共政策是面向未来的,对未来趋势、发展规律把握得如何,决定着公共政策的成败。②对公共政策可行性的评价。通过分析主客观条件、有利和不利因素,对公共政策的可行性做出评价。③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预测和评价。即通过对公共政策内容和外在环境的综合分析,对公共政策实施可能产生的效果做出预测和评价。

3. 政策模型

【答案】按照系统分析的理解,政策模型是指对研究对象和过程某一方面的本质属性所进行的一种抽象描述。政策模型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问题变为易于处理的简单模式,不受现实中非本质因素的约束,易于理解、操作、模拟与优化。政策模型是由变量与关系组成的。变量反映随时间或其他条件变化的数值而改变的程度。明确变量及其相互关系是分析的主要任务。在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确定这些部分之间的关系而将其加以组合。政策模型的分类:①确定型模型。即通过己知可控和不可控变量的关系来计算所有结果变量; ②随机模型。指从变量的概率分布中求出结果。所有的模型讨论,都涉及到总体研究。模型应该首先在整体水平上建立各种关系,并依据需要逐步补充,直至得到最理想的结果。因此最优化模型是在特定假设和约束条件下可以求出最优选择结果的模型。

4. 行动理论

【答案】行动理论学派强调政策执行是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政策执行虽然只是政策过程的环节之一,但就其本身来说,却包含着政策执行者一连串的自觉与不自觉的、偶然的与必然的行动。因此,行动是政策执行的关键,政策执行的研究要以行动过程和行为性质为中心。具体来看,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包括了下列六类行动:①权威性行动; ②目的性行动; ③组织性行动; ④公益性行动; ⑤持续性行动; ⑥创造性行动。

5. 范米特与范霍恩的政策执行系统模型

【答案】范米特与范霍恩的政策执行系统模型是指在政策决定与政策效果这一转变过程之间存在许多影响二者的变量——既有系统本身的因素,也有系统环境的因素。具体来说,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六大因素,其互动状况会影响政策执行绩效。其中包括:①政策目标与标准; ②政策资源; ③组织间的沟通与强制行为; ④执行机构的特性; ⑤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 ⑥执行者偏好。总体看来,该模型吸收了许多政策执行模型的优点,将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都纳入了模型中。但是不足之处在于,这六个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还不够明确,即为什么某一因素会直接或间接或根本不影响其他因素,这一点该模型并没有给予详细说明。

6. 政治社会化

【答案】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政治社会化具有以下特征:①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从事政治实践的过程; ②政治社会化是人们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 ③政治社会化是人们认识政治和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的统一; ④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主客观相互作用和不同政治社会化阶段相互作用的过程; ⑤具有手段性的特点。政治社会化,是社会生活和政治权力通过特定的方式和途径养成社会成员权威人格和权利人格,从而形成思想文化的政治认同和道德权利的途径。政治社会化是特定社会政治关系的心理和精神的反映。

7. 规范分析

【答案】规范分析方法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和基础,提出行为标准,并以此作为处理经济问题和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探讨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的分析和研究方法。规范研究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科学规范、道德规范、审美规范、宗教规范和法律规范等。规范分析,同样离不开价值。规范要有效,必须以相关的价值为基础。价值观念的变化必然带来社会规范的变化。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存在着彼此联系的四种形式,即事实判断、价值判断、规范判断和命令判断。这种关系,在政策分析中处处都表现出来。

8. 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模式

【答案】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模式是强调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分立性,认为二者有明确的分工和任务,并且假定,政策是由上层规划或制定的,然后被翻译或具体化为各种指示,以便由下层的行政官员执行。依照这种途径,政策过程被看作是一种指挥链条,政策制定者决定政策目标,政策执行者实行目标,两者形成上令下行的指挥命令关系,其中,政治领导人形成政策偏好,而这种偏好随行政层次的降低而不断被具体化,为下层行政官员所执行。

公共政策学者纳卡木拉(中村)和斯莫尔伍德曾对自上而下政策执行途径的命题作了阐释:①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是有界限的、分离的、连续的; ②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之所以存在界限,是因为:a. 政策制定者设定目标,政策执行者执行目标,二者分工明确; b. 政策制定者能够陈述政策,因为他们能够同意许多不同目标间的优先顺序; c. 政策执行者拥有技术能力,服从井愿意执行公共

政策制定者设定的政策:d. 既然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接受两者之间的任务界限,则执行过程必然是在政策制定之后的连续过程上; e. 涉及政策执行的决定,本质上是非政治性与技术性的,执行者的责任是中立的、客观的、理性的与科学的。

二、简答题

9. 何谓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有哪些主要类型,试举例说明。

【答案】(1)公共政策的含义

公共政策是政府为了解决和处理公共问题,达成公共利益或公共目标,经过政治过程,所发展出来的原则、方针、策略、措施和办法。公共政策的特质在于:

①公共政策乃是公共权威当局所进行的活动。一般而言,公共政策由政府机关制定。

②公共政策的选择行动是一种有意识的行动。一项公共政策都有一个或一组特定的目标; 有一个基本的方针; 有一条选定的行动路线或方案。公共政策的选择是政府有意识、有日的,或日标导向的。

③公共政策是问题导向的。公共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社会问题。公共政策所处理的问题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社会问题,是一个政策问题的网络。

④公共政策包括了公共权威当局的作为或不作为的行动。公共政策既包括政府机关积极采取行动纲领,也包括政府的不行动或不作为。

(2)公共政策的类型

①管制性政策。指政府设定一致性的管制规划和规范,以指导政府机关和标的团体从事某种活动和处理不同利益的政策。例如,污染管制政策、交通管制政策等。从博弈理论的角度分析,管制性政策属于“零和赛局”的政策。

②自我管制的政策。指政府并未设定严格的、一致性的管制规划和规范,而仅仅设定原则性的游戏规则,由各政府机关和标的团体自行决定采取何种行动,而政府不加干预的政策类型。它是一种非零和赛局的政策类型,因政策的执行通常不至于牺牲其他标的团体的利益为其代价,也就是说没有利益上的排他性。如订立城市远期发展的各项目标。

③分配性政策。指政策将利益、服务和成本,义务分配给小同的政府机关和标的团体享受和承担的政策。分配性政策基本上是一种非零和赛局的政策,因为执行分配性政策,并不构成他方

之所得建立在另一方所失的基础上,不具备义务和利益的排他性。如社会福利政策、教育政策等。

④重分配性政策。指政府将某一标的团体的利益或义务,转移给另一标的团体享受或承担的政策。如个人收入累进所得税基本上就是对于富有阶层的财产通过累进税率的征收,转移给贫困阶层,以缩小贫富的差距。这种政策出现利益卜的排他性,是一种零和赛局的政策。

10.公共管理信息系统的性质和作用为何?

【答案】(1)公共管理信息系统的性质

①经济权威。公共部门因独占行政服务以及公权力,且评估公共组织的经济效率相当困难,因此,经济效率分析不过是众多评估PMIS 的重要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