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703综合艺术理论三之中国古典园林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清皇家园林“二海”中北海面积最大,以_____为中心布置景观。
【答案】北海琼华岛
【解析】元代太液池只有北海和中海两部分,明代又开凿南海,于是形成了中、南、北三海,清代在三海中进一步兴建。由于三海紧靠宫殿,景物优美,所以成为帝王居住、游憩、处理政务等的重要场所。北海在三海中面积最大,形状不规则,琼华岛突出于水中,岛的面积较大,也相当高,用土堆成。
2. _____是我国唯一南北走向的长河。
【答案】京杭大运河
【解析】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二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47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中国唯一南北走向的长河,它比苏伊上运河长10倍,比巴拿马运河长20倍。在历史上,大运河曾是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中国交通、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都起过重要的作用,是中国历代劳动人民和工程技术专家改造自然的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又一象征。
3. 我国第一位文人造园家是_____,他的_____是最早见于文字的对“太湖石”的审美意义与审美价值的阐发。
【答案】白居易; 《太湖石记》
【解析】白居易不仅在文学史上有着伟大的贡献,在造园方面也有着卓越的成就。“白居易是一位造诣颇深的园林理论家,也是历史上第一位文人造园家。他的‘园林观’是经过长期对自然美的领悟和造园实践的体会而成,不仅融入儒、道的哲理,还注进两佛家的禅理”。构筑园墅、经营园林、闲适园居成为白居易生活的主要目标,他营造的园林不在大,不在奢,贵在舒适惬意、意境高雅。他的《太湖石记》是最早见于文字的对“太湖石”的审美意义与审美价值的阐述。
4. 明代叠山名师_____主张叠山造园应体现写意园林的特征。
【答案】张南垣
【解析】明代嘉靖以来,江南盛行叠石造园,一时各地名园迭起,山师(昔时对叠石名师之称)身价骤增。在诸多的山师中,名噪江南的要数明末清初祖居西林寺西的张南垣,江南不少名
园就出自他手。他所筑的园林,往往有山水画意,园内盆池小山数尺中岩轴变幻,溪流飞瀑,湖滩渺茫,树木葱郁; 而点缀其中的寺宇台榭、石桥亭塔、一槛一栏,皆入诗入画,生动传神,令观者流连忘返。
二、名词解释
5. 苑
【答案】“苑”是秦汉以来在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有宫室的一种园林。大的苑广裹百里,拥有囿的传统内容,有天然植被,有野生或畜养的飞禽走兽,供帝王射猎行乐。此外,还建有供帝王居住、游乐、宴饮用的宫室建筑群。小的苑筑在宫中,只供居住、游乐,如汉建章宫的太液池、三神山,可称为内苑。
6. 文人园林
【答案】“文人园林”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文人雅士为寄托理想、陶冶情操、表现隐逸而建造的园林,也泛指那些受到文人趣味浸润而“文人化”的园林。当时的文人园林规模一般都小而精,造园的手法从单纯写实到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过渡,园林与山水画、山水诗文互相启导,互相发展,是包含着老庄哲理、佛道精义、六朝风流、诗文趣味影响浸润的结果,获得了社会上的赞赏,开启了后世文人园林的先河。
7. 石像生
【答案】石像生,陵寝园林雨道两边的建筑小品,用名贵石材雕刻的文武官员、自然界各类动物以及宗教、神仙传说中的怪兽,用来保护陵寝,具很高的观赏价值。
8. 离宫御苑
【答案】“离宫御苑”建置在都城远郊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的政治中心。
三、简答题
9.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是什么? 试简单描述
【答案】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成熟的园林体系,若与世界上的其他园林体系相比较,它所具有的个性是鲜明的。而它的各个类型之间,又有着许多相同的共性,这些个性和共性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中国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这就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一一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这个特点在人工山水园的掇山、理水、植物配置、动物驯养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2)建筑美与自然美有机融合中国园林建筑能够与山、水、花木、鸟兽等造园要素有机地组
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突出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的一面。并且把后者转化为前者,从而在园林总体上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境界,即“天人合一”的哲理境界。
(3)浓郁的诗情画意中国园林运用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
(4)深邃高雅的意境中国园林还运用园名、景题、刻石、匾额、楹联等文字方式直接通过文学艺术来表达、深化园林意境。园林意境通过状写、比附、象征、寓意、点题等手法,表现园主人的高尚情操、品德、哲理、生活、理想、愿望、憧憬等。从园林的创作角度是“寓情于景”:从园林的鉴赏角度看,能“触景生情”。
四、论述题
10.明代计成在他的论著《园冶》第一卷《兴造论》中说:“‘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绍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叮幢,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请你结合实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计成这段话的意思为:所谓“借”,就是指园林虽然内外有别,但眼能得见的景色,则不拘远近。蓝天下的山峰耸翠也好,青红色的古刹凌空也好,凡是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低俗的景物就要加以遮挡,优美的景物则要尽收眼中。不论草莽田野,都变为烟云缥缈的景色。这就是所说的“巧而得体”的意思。即计成的这段话论述的是借景在园林中的应用。
借是一种观望,可以打破园林空间的局限,起到扩大空间、丰富园景的作用,可以借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也可以借春夏秋冬等四时景致。换而言之,所谓“借”是立足于园本位而言,在进行园内景象创作的同时,借用并组织园外有利因素于园林景象之间,进行着园林景象的外延。
(1)借景
借景是借用周围的自然或人文环境来衬托主体景观。“意在笔先”是中国画论的常用语,是说画山水首先要立意然后才落笔,园林是真实的山水创作,它与山水画创作同道理,同样应强调“意在笔先”,要解决借景问题,应首先在立意上下功夫,到实地进行实地考察。借景前要有周密思考,有选择,有取舍,要尽力优选借景对象。
(2)借景手法借景在现实运用中有很多手法:近借、远借、互借、仰借、俯借、邻借、应时而借等。
①远借:是借园外远处的风光美景。造园时是在园内组织观赏距园址较远的景物。具体处理的手法,或使掩映在相应方位保留通透的视线联系,或提供山亭、楼阁之类高视点的观赏途径。如无锡寄畅园作为原来主体厅堂一嘉树堂的对景,即锦汇漪及对岸廊榭等景象,其间种植保持通透,从而把远处的锡山佛塔作为背景组织到景面中来。
②仰借:是当园林观赏点地居低处,上有山色瀑布或耸楼高阁之类供可仰望摄借,可借蓝天、白云、日月繁星、飞鸟翔空等。
③俯借:其观赏点设于高处,由上望下,景物愈低则景象愈小。可以是亭上观鱼,静赏湖水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