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园林学院344风景园林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古典园林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述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发展阶段及主要特征。

【答案】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直到19世纪末叶封建社会解体为止,在三千余年漫长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风景式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典园林的漫长的演进过程,相当于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封建大帝国从开始形成而转化为全盛、成熟直到消亡的过程。中国古典园林得以持续演进的契机是封建时期中国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份者之间的平衡和再平衡,它逐渐完善的主要动力亦得之于此三者的自我调整而促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发展历史可分为五个时期:

(1)生成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220年)即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商、周、秦、汉。商、周为奴隶制国家,奴隶主贵族通过分封采邑制度获得其世袭小变的统治地位。贵族的宫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滥筋,也是享家园林的前身。以地主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大帝国形成,相应地,皇家的宫廷园林规模宏大、气魄浑伟,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

(2)转折期(公元220~589年)即魏、晋、南北朝。小农经济受到豪族庄园经济的冲击,北方落后的少数民族南下入侵,帝国处于分裂状态。在意识形态方面突破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呈现为诸家争鸣、思想活跃的局面。豪门士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以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民间的私家园林异军突起。佛教和道教的流行,使得寺观园林也开始兴盛起来。形成造园活动从生成期到全盛期的转折,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

(3)全盛期(公元589~960年)即隋、唐。帝国复归统一,豪族势力和庄园经济受到抑制,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更为健全、完善。唐王朝的建立开创了帝国历史上一个意气风发、勇于开拓、充满活力的全盛时代。从这个时代起,园林的发展相应地进入盛年期。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已经基本上形成了。

(4)成熟时期(公元960~1736年)即两宋到清初,继隋唐盛世之后,中国封建社会发育定型,农村的地主小农经济稳步成长,城市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市民文化的兴起为传统封建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封建文化的发展虽己失去汉、唐的阎放风度,但转化为在日愈缩小的精致境界中实现着从总体到细节的自我完善。相应地,园林的发展亦由盛年期而升华为富于创造进取精神的完全成熟的境地。

(5)成熟后期(公元1736~1911年)即清中叶到清末,清代乾隆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代,表面的繁盛掩盖着四伏的危机。道、咸以后,随着西方帝国主义势力入侵,封建社会盛极而衰,逐渐趋于解体,封建文化也愈来愈呈现衰颓的迹象。园林的发展,一方面继承前一

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表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 另一方面则暴露出某此衰颓的倾向,已多少丧失前一时期的积极、创新精神。

2. 金谷园的基本内容和特色有什么?

【答案】(1)基本内容金谷园为魏晋六朝时期私家园林的代表,为西晋石崇所建。金谷园是一座临河的,地形略有起伏的天然水景园。关于这座别墅园,石崇的《思归引》、《金谷诗》和潘岳的《金谷园诗》皆有介绍。石崇经营金谷园的目的,是为了下野之后安享山林之乐趣,兼作服食咏吟的场所。

(2)特色金谷园有前庭和后园之分,亭台楼阁备极华丽,建筑内外金碧辉煌。园内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有许多“观”和“楼阁”,有从事生产的水稚、鱼池、土窟等,从这些建筑物的用途可以推断金谷园是一座巧妙利用地形和水系的园林化庄园。人工开凿的池沼和由园外引来的金谷涧水穿梭萦流于建筑物之间,河道能行驶游船,沿岸可供垂钓。湖水清澈甘甜,菱荷竞美,鱼跃蛙鸣。园内树木繁茂,植物配置以柏树为主调,前庭的沙棠,后园的鸟稗、石榴,柏木林中点缀梨花等。

3. 何谓清代的“三山五园”?

【答案】“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始建于清朝康熙时期,兴盛于乾隆时期,大多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损毁。“三山五园”中“三山”指的是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这三座山上分别有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再加上东面的畅春园和圆明园,就是所谓的“五园”

(1)香山静宜园静宜园位于北京西北郊的香山。全园结构沿山坡而下,是一座完全的山地园,分为三部分,即内垣、外垣、别垣。内垣在东南部的半山坡的山麓地段,是主要景点和建筑荟萃之地,包括宫廷区和古刹香山寺、洪光寺两座大型寺庙,其间散布着缨洛岩等自然景观。外垣是香山的高山区,面积广阔,散布着十五处景点,大多为欣赏自然风光之最佳处和因景而构的小园林建筑。别垣是在静宜园北部的一区,包括有昭庙和正凝堂两组建筑。内垣的西北区黄护成片,每至深秋,层林尽染,观西山红叶成为静宜园的重要景观。

(2)玉泉山静明园静明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山小东门外颐和园昆明湖西。清康熙十九年(1680)建,初名澄心园,三十一年(1692)更名静明园。乾隆年间大规模扩建,形成“静明园十六景”,时为静明园鼎盛时期。

(3)万寿山清漪园清漪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中国四大名园(另一座为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之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4)畅春园

畅春园,位于北京海淀区,圆明园南,北京大学西。原址是明朝明神宗的外祖父李伟修建的“清华园”。园内有前湖、后湖、艳海堂、清雅亭、听水音、花聚亭等山水建筑。清代,利用清

华园残存的水脉山石,在其旧址上仿江南山水营建畅春园,作为在郊外避暑听政的离宫。园林山水总体设计由宫廷画师叶挑负责,聘请江南园匠张然叠山理水,同时整修万泉河水系,将河水引入园中。为防止水患,还在园西面修建了西堤(今颐和园东堤)。

(5)圆明园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毗邻。圆明园始建于康熙46年(公元1707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为西洋兼中式皇家风格园林,是清朝三代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有“万园之园”之称,是中国古代修建时间最长,花费人力物力最多,景观最为宏伟壮丽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继承了中国3000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汲取了欧式园林的精华,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被法国作家雨果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4. 谈淡早期寺观园林的选址条件、基本类型及其对我国风景名胜开发的意义。

【答案】(1)选址条件早期寺观园林选址一般满足三个基本条件

①是靠近水源,以便获得生活用水;

②是靠近树林,以便采薪和采集食物;

③是地势向阳背风、易于排洪、小气候良好。但凡具备这一个条件的地段也就是风景美好的地段。

(2)基本类型早期寺观园林的基本类型有,城市寺观园林和郊野寺观园林。

(3)意义魏晋早期寺观园林尤其是郊野寺观园林成为我国名胜风景开发的先河,成为宗教信徒向往的圣地,文人官僚游憩的乐园,来往商旅的宾馆。远离城市的名山大川再不是神秘莫测的地方,它们已逐渐向人们敞开其无限幽美的丰姿,形成早期旅游的风景名胜区。

5. 简述书院园林和现代学校的异同?

【答案】古代书院与现代校园一样,都是作为一种教育机构存在的,承担着文化传播的任务,学识的传授是其宗旨。学识的传播中应注重环境效应,因此都要构造出文化风格,以呼应自身的特点与专长,形成具有代表性的书院文化。现代大学校园与古代书院虽同为教育机构,但是由于时代不同,决定了它们之间存在很多差异。

(1)规模上现代大学校园无沦是占地面积还是学校的师生人数,其规模都远远超过古代书院。

(2)理念上两者所处时代不同,人们的生活理念、认知感受和追求精神享受的程度均不一样,在结合社会环境、人群情趣爱好,促进教育功能上都有很大的差异。

(3)园林环境两者的园林环境也不同,书院大多利用自然、朴素的园林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原有的自然景观和地面形态,这符合古代的传统造园理念; 而现代大学校园的园林建筑环境更具多样性,甚至有些新建大学的园林建设受西方园林建设理念的影响,对自然的原型保留较少,人工痕迹较深。

(4)规划上占代书院园林布局一般有明确的中轴线,采用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有着较封闭的景观系统,而现代大学校园的园林建设则多种多样,分区比较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