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内部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自我互动”理论
【答案】“自我互动”理论认为,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即自我互动(selfinteraction )。该理论由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布鲁默在1968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中提出。他认为,人是拥有自我的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和行动的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作为认识和行动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与自己进行沟通与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布鲁默的这个观点说明,人内传播是现实社会传播关系的反映,通过自我互动或自我传播,人能够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上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的完善和发展。
2. 结构功能主义
【答案】结构功能主义是指以塔尔科特·帕森斯、罗伯特·K. 默顿等为代表的一个西方社会学流派。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涉及面很广,包括社会理论探讨、经验研究和历史研究,其学术观点涉及人类学与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具有这一理论倾向的传播学代表性观点包括:①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概括的传播“三功能说”: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②美国社会学家赖特提出的“四功能说”:环境监测、解释与规定、社会化、提供娱乐。③美国学者施拉姆所总结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
3. 传播隔阂
【答案】传播隔阂是指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利益、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而产生的传播上的无意误解或有意曲解。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但其存在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传播学的价值就在于引导人们从信息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进而分析和解决信息系统中的传播隔阂。
4. 信息主权
【答案】信息主权是指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是信息时代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概念是在全球信息化、国家主权面临新的威胁因素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对本国的信息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利; ②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的信息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和传播体制的权利; ③对本国信息的输出和外国信息的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的权利。
二、简答题
5. 内容分析法的过程和意义?
【答案】内容分析法(contentanalysis )是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之一,传播学先驱拉斯韦尔最早使用这一方法对宣传内容进行了研究。内容分析法是指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作为一种实证方法,内容分析与具有一定客观性的调查程序联系在一起。美国学者贝雷尔森在1952年曾为内容分析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内容分析,是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他认为内容分析有四个特点,即分析对象是“明示的内容”、程序上的客观性、系统性和定量性。
(1)过程。①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范围; ②制定分类表,确定分析单元,严格界定分类标准; ③将讯息内容按分类表的分类方式编码归类,计算各种类别所占比例、各种分析单元所占频数; ④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2)意义。可描述传播内容的倾向,说明信源特征以及读者对信息的意见,描述传播模式。但其分析对象必须能代表总体状况,防止研究者主观因素影响分类表的科学性。
6. 在传播学研究的欧洲源头有哪些重要人物?
【答案】传播学研究在欧洲源头有以下重要人物:
(1)孔德(1798-1857)
社会学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实证哲学讲座》、《实证政治体系》等。他客观描述了人类思想发展逐级向上的阶梯特征,深刻揭示了人类思想传播由唯心走向唯物、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基本规律。
孔德大力倡导实证主义的研究,试图与当时崇尚科学的社会环境相呼应。实证主义虽在法国和欧洲遭到冷遇、碰了壁,却漂洋过海在美国社会科学园地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特别是受到了传播学经验学派的热烈欢迎。
(2)塔尔德(1843-1904)
法国社会学创始人之一,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刑事犯罪学、统计学等方面均有杰出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塔尔德把影响模仿的社会因素分为逻辑的和超逻辑的两种。当某项发明或创新与某一种文化的理性方面一致时(逻辑的),它就可以得到最有效的传播并得到广泛采用。采用率通常沿着S 型曲线运行发展:起初,仅有少数人采用; 然后,采用率突然增加; 最后,采用者逐步减少。
他认为,影响创新传播的模仿超逻辑因素有二种:①模仿的过程由里向外,先认识后行动; ②由社会上层采纳的革新比社会下层采纳的革新更有可能被模仿; ③同一社会体系中对不同的革新有不同的态度,有时容易接受旧的传统的东西,有时又欢迎新奇趋时的事物。当社会体系中的意见领袖采用新事物时,新事物便会在特定的时空内迅速传播扩散。
(3)涂尔干(1858-1917)
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认为社会的结构主体应该是法律、习俗、文化、机构和组织等“社会事实”。这些社会事实既外在于人又控制着人。人类不能只用生物和心理特征
来解释特定的社会事实,而应该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用多种社会事实来解释特定的社会事实,并探寻它们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观点,曾给传播过程研究以启迪。
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的规则》一书也让传播研究者受益匪浅。在论述如何观察社会现象时,涂尔干提出:观察要避免先人为主的成见,防止主观意识释放能量; 观察要由外入内、由浅入深,因为越是内层、深层的东西,其价值越高; 观察的结果要能客观地确切地表现出来,经久不变,不管谁进行观察,其结果和表现都应该是一样的。
(4)齐穆尔(1858-1918)
一位富有灵感的教师和多产的学者。他的学术成就确立了他在德国社会学界的权威地位,吸引了一批国内外的追随者,对于美国20世纪初的社会学(包括传播社会学和人际传播学)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齐穆尔认为,社会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并永远处于一种脆弱的平衡中。人类处于“团体一合作之网”当中,由被形成模式的信息传播所连接。人与人通过信息交流组成群体,进而形成社会。社会犹如一张巨大的无处不在的传播网络。这为后来的传播学者分析人类的传播网络提供了理论支持。
三、论述题
7. 试论网络时代的受众变化。
【答案】网络时代受众的变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网络媒介传播中,受众的主动性越来越强烈地体现出来,传者和受者不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互相转换的; 大众传播由以往的“传者中心”转变为“受者中心’夕,受众以各种形式实现了对传媒活动的制约。
(1)受众群体分化,个人化消费趋势加剧
点对点的网络传播和受众及时反馈使分众传播不断发展,无限细分,网络传播能极大地满足受众多元化的需求,真正促进了受众需求的个性化。传统的点对面的媒介传播模式使得个体只能作为受众群体中的一员,其个别需求的满足是通过受众自己在“大众化”的信息产品中进行挑选。受众的无限细分也使网络传播无限对准目标受众,根据个体的个别需求提供相关信息和服务。
(2)交互传播使受众的主体性增强
传统的大众媒介是点对面的传播,传播者作为“把关人”处于控制地位,受众很少有主动选择的余地。网络传播打破了这种单向传播模式,受众可以在看完新闻后点击“我要发言”,随时发表看法并查看他人的评论,信息传播的双向交互和“一对一”的特点使受众不再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发现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彻底改变了受众被动接收的消费习惯,使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受者中心”代替“传者中心”,受众地位受到充分的尊重,受众本位意识增强。
(3)受众具有双重角色
网络时代的受众同时也是传播者。网络传播越来越个性化、人际化,受众能对收到的信息迅速作出反馈、发表意见,这种意见和反馈很快作为新的内容传播给广大公众。另外,受众通过BBS 、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