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之《农业经济学》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看待关于农业经营组织形式的争论?

【答案】(1)农业大生产与小生产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对待小农经济。

(2)农业大生产与小生产孰优孰劣之争常与农业经营规模大小优劣混在一起:农业经营规模问题研究的目的是为确定农场最佳规模、为农场选择土地面积和投资数量提供依据,这种比较是同质比较; 农业大生产与小生产研究的目的是要来说明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优劣。

(3)大农论与小农论之争的实质在于农业生产应采取那种社会经济形式,用来作为农业政策选择的依据,或为农业政策进行理沦辩护,而不是纯粹的学术理沦之争。

(4)资本主义国家大小农场争论的实质

资本主义国家关于小农场与大农场的规模绩效之争,是对于家庭农场与雇工的大农场优劣之争。争论双方在实质上代表着这两种农场的利益,涉及到政府的政策取向。理论之争的背后是某个社会群体利益,而争论的表现却是农场规模的经济效益的比较。

(5)社会主义国家农业大小生产争论的实质

小农论者被视为反对集体化的右倾机会主义者,往往涉及到政治路线斗争,所有的文章都论证集体经济的优越性。政策造成思潮,思潮形成观点,观点推动研究。用大小优劣的观点来支持规模经济效益的研究,所要证明的是政策正确性。

2. 食品质量安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有什么样的关系?

【答案】(1)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食品数量安全得到保障后,追求食品质量安全也就逐渐成为必然。只有当国家工业化基本实现以后,国家财力增强,才有可能对农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给予有力的支撑。食品质量安全水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升。

(2)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

解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需要多个学科和专业技术的知识。随着现代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相关农化用品的使用造成农产品污染; 各种添加剂和包装材料等,产生了一系列的食品卫生问题。科学技术有助于解决工农业污染问题。随着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必将逐步解决食品质量安全的一系列难题。

(3)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与人们总体生活水平相适应

随着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健康意识和安全要求不断增强,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的要求也越高。

a. 当恩格尔系数在50%以上时,人们主要关注的是食品的数量安全;

b. 当恩格尔系数在40%~50%时,人们逐步关注食品质量安全;

c. 当恩格尔系数降到40%以下时,人们对食品营养、安全卫生水平要求更高。

3. 农业保护政策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1)农业保护政策的定义

农业保护政策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为确保农业发挥基础作用,使农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发展相适应,以便实现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保护与支持农业的政策措施的总不和。

(2)农业保护政策的政策组成

①为保护本国农业免受国际市场的冲击而采取的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

②为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直接和间接支持农业的措施。

4. 传统农业有哪些特征?

【答案】传统农业的特征包括:

(1)技术停滞

在传统农业中,农民以传统的直接经验技术为基础,使用简陋的铁术农具和人力、畜力以及水力和风力进行生产,农业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极其缓慢,农业完全以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

(2)粗放式耕作与劳动密集型精耕细作相结合,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

粮食产量的增加的途径:

①扩大耕地面积,形成粗放式耕作

由于地球上可开垦荒地有限,这一方式越来越失去了发挥作用的余地。

②增加单位面积上的劳动投入,形成劳动密集型的精耕细作

山于技术停滞,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发挥作用,因而劳动生产率呈下降趋势。

(3)封闭的、自我循环和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在传统农业中,很少有外部生产要素的投入,而所生产的农产品也主要是满足自己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产品剩余很少,农业生产基本处于自我循环状态,形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5. 什么是土地? 土地的自然和经济特点有哪些?

【答案】(1)土地的定义土地是指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以及与之相连的土壤、气候、地貌、岩石、水文、植被等一切自然条件。

(2)土地的自然特性

①土地是自然的产物,面积是有限的

a. 内容

土地面积有限性,不仅是指整个地球、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土地面积有限,而且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一定时期,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农、林、牧、渔各类用地都是相对有限的。

b. 意义

充分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土地资源; 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使有限的土地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

②土地位置是固定的,不能移动

a. 内容

土地本身不能移动一一土地总是与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联系,不像其他生产资料可根据需要而转移其存在的位置;

土地人造物不能移动一一为改造和利用土地所进行的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一经与土地结合,便不能分离。

b. 意义

纵向一一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改造土地;

横向一一因地制宜地利用各地区的土地资源;

人造物一一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决策决不能草率,必须长远规划,讲求投资的长期效果。 ③土地能永久利用,土壤肥力可以不断提高

a. 内容

十地只要合理利用,对农作物起培育作用的十壤肥力小仅小会耗竭,反而会小断提高,成为一种永续利用的生产资料。人工肥力与自然肥力融合在一起形成有效的经济肥力。

b. 意义

为解决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同土地面积有限的矛盾展示了光明的前景。

④土地生产力具有差异性

a. 内容

土地生产力就是指土地生产农产品的能力,由于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的空间分布有明显的差异性及成土母质中的矿物元素分布不均匀,即使在两块相近的土地上投人同样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其产出也不会完全相同。

b. 原因,主要有两种:不同区位的土地自然肥力各不相同; 人类活动的影响造成土地生产力存在差异。

c. 意义

生产力的差异性直接影响着土地的经济价值、利用力一向和经营力式,在农业生产中不应忽视。

(3)土地的经济特性

①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a. 内容

总体性稀缺一一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的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