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朱鹮是世界濒危鸟类,经过30年的就地和异地保护研究,朱鹮种群已由原来的7只增加到现在的1,800余只,其中包括洋县野生种群800余只;人工种群1,000余只,分别分布在中国、日本和韩国的8个饲养研究中心。陕西洋县野生朱鹮种群分布范围由发现时的5km2扩大到约6,000km2。为了避免自然灾害和突发疾病等恶性事件对现存朱鹮野生种群造成的巨大威胁,寻找适宜栖息地,在朱鹮的历史分布区实施再引入工程,建立具有遗传活力的自我维持种群是非常必要的。2007年5月,朱鹮的首次野化放飞工程在陕西省宁陕县启动。截至2012年,累计释放笼养个体56只,野外成功监测到的存活成鸟25只,形成10个繁殖配对,产卵21窝66枚,成功出飞幼鸟33只。结果表明世界朱鹮的首次再引入工程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为了探索朱鹮再引入种群在扩散过程中的种群动态变化以及栖息地利用,为再引入工作中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我们采用环志法和无线电追踪法对朱鹮的稚后扩散和栖息地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朱鹮雏鸟孵化39-43天后出飞,在出飞后的8.93 ± 5.16(n = 15)天内,幼鸟通常在巢树夜宿,在此期间其活动范围集中在巢树周围约100m范围内,活动于开阔栖息地边缘的针阔混交林,其间幼鸟不能完全独立生活,需双亲引导和喂食。巢树距主要觅食地之间的距离与家族在巢区夜宿的天数呈负相关(Pearson r = -0.754, P = 0.031, n = 8)。直到11.5 ± 3.5(n = 11)天后,幼鸟不再返回巢区而逐渐向外扩散。在八月中旬,朱鹮幼鸟开始独立,它们逐渐远离出生地扩散到新的栖息地,平均扩散距离和方向分别为11.3 ± 3.5 km和204.4 ± 60.1°(n = 11)。从出生地扩散到出生后首个越冬区平均需75.2 ± 39.5(n = 11)天。
不同个体稚后扩散天数的差异极显著(t = 6.31, df = 10, P = 0.000),扩散天数最短为1天,最长为118天;不同个体稚后扩散速度的无显著性差异(t = 2.04, df = 10, P = 0.069),扩散速度最小为0.09km/天,最大为2.38km/天。此外,不同月份朱鹮幼鸟扩散的距离也不同,且存在极显著的差异(F = 9.535, df = 6, P = 0.000),7月扩散的距离最短,为1.95 ± 1.21(n = 11)km,11月份扩散距离最长,为11.07 ± 3.43(n = 11)km。
在稚后扩散过程中,朱鹮幼鸟的觅食地交替变化。河流觅食地的利用率最高(48.36%),且月间变化差异极显著(F = 1.019, P = 0.003, df = 6),9月份(66.7% ± 22.9%)最大,6月份和12月份最小,值为0。稻田和藕田的利用率次之(40.44%),且月间变化差异显著(Two-way ANOVA: F = 1.019, P = 0.015, df = 6),12月份(100.0% ± 1.5%)最大,9月份(30.0% ± 3.2%)最小;在整个稚后扩散过程中,马尾松通常被朱鹮幼鸟选择做为夜宿树种,栖息地利用率(54.96%)也是最高的,6月份(65.2% ± 4.3%)最大,12月份(30% ± 0.5%)最小。
夜宿是鸟类栖息地利用的一种重要形式。存活的11只朱鹮幼鸟常利用的夜宿地有4个,其中5只、4只和2只个体分别利用了3、4和1个夜宿点。4个夜宿地沿河流向西南方向分布,海拔逐渐降低。
稚后扩散期间,不同年份朱鹮最大集群数量无显著差异(F = 0.416, df = 2, P = 0.673),不同月份最大集群数量存在显著性差异(F = 4.041, df = 5, P = 0.040)。所有个体不同年份对夜宿地的利用无显著差异(F = 0.040, df = 2, P = 0.961),不同月份对夜宿地的利用也无显著性差异(F = 1.519, df = 5, P = 0.199),但是幼鸟的夜宿地利用在不同的年份有显著性差异(F = 3.324, df = 2, P = 0.043),不同月份无显著性差异(F = 1.053, df = 5, P = 0.397);所有再引入个体对不同夜宿地利用率存在极显著差异(F = 20.154, df = 3, P = 0.000),幼鸟对不同夜宿地利用率也存在显著差异(F = 4.354, df = 3, P = 0.008)。
目前主要有如下三种原因对导致朱鹮的稚后扩散的起因进行解释:避免近亲繁殖假说、避免资源竞争假说和改变繁殖地点假说。根据本研究推测引起朱鹮扩散的近因是在栖息地转换过程的食物可获得性的增加,而最终在扩散过程中形成的集群中可能发现潜在配偶并最终形成配对,进而达到种群延续的目的才是导致朱鹮稚后扩散的终极因素(远因)。
虽然野生朱鹮的扩散距离是再引入朱鹮扩散距离的近两倍,扩散方向也有一定差异,但二者在扩散模式和扩散过程中的行为特征等方面类似。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