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21新闻传播理论与新闻史之传播学教程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新闻与宣传

【答案】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基本职能是告知人们所需要的信息。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其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这是两者最基本的区别。新闻与宣传又是相互交叉,甚至相互渗透的。在现实生活中,新闻和宣传两种传播行为是紧密关联、相互交织的,新闻和宣传存在以下共同点与联系:新闻事业脱胎十宣传活动; 新闻与宣传同属于大众传播; 现代宣传主要通过新闻媒介来进行。

2. 抽样调查法

【答案】抽样调查法是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其中,被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称为“总体”; 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称为“样本”。在抽样调查中,样本数的确定是一个关键问题。抽样的方式,有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两大类。

3. 自媒体

【答案】自媒体是指一个普通市民或机构组织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访问网络,通过现代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的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一种途径和即时传播方式。自媒体包括个人微博、个人日志、个人主页、空间、人人网、Facebook 等。当前,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己成为网络传播最活跃的主体和新兴舆论场。自媒体具有平民化、个性化,门槛低、运作简单,交互性强、传播迅速,良荞不齐,可信度低,相关法律不规范等特点。

4. 互文性

【答案】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或“互文本性’夕,这一概念是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她认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其继承了了结构主义的优点,并吸取了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破坏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传统,强调于文本

本身的断裂性和不确定性。

5. 调查研究法(surveyresearch )

【答案】调查研究法(surveyresearch )是对一部分人或特定“人口”样本(杂志订阅者、报纸读者、电视观众、一个社区或国家的人口)的研究。如果按照统计学原理进行调查,从样本中得出的概括结论可以推广到全体人口,并且具有相当程度的确定性和可信性。抽样调查法比对所有人口进行的普查花费少。

6. 知沟理论

【答案】知沟理论是关于信息社会中大众传播与社会阶层化问题的理论,由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于1970年提出。这一理论假说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这就是“知沟”理论的诞生。“知沟”理论提出了信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问的两极分化问题。

7. 非语言传播

【答案】非语言传播又称“非言语沟通”,是指人类运用非言语符号来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过程,是人际传播的一种基本方式。非语言传播符号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①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如声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文字的字体、工整或潦草等等,都是声音语言或文字的伴生物;

②体态符号(gesture )。例如动作、手势、表情、视线、姿势等等;

③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如仪式和习惯、服装和饮食、美术和建筑等等。

8. 《阿尔及尔宣言》

【答案】《阿尔及尔宣言》是1973年第四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通过的一份有关国际信息传播体制的宣言。其内容为:现存的传播渠道不仅是罪恶的殖民地时代的遗产,而且阻碍着各国之间自由、直接而迅速的传播与沟通; 发展中国家必须共同采取行动,来改变现存的传播渠道。一般认为,《阿尔及尔宣言》是“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明朗化的开端。

二、简答题

9. 简述你对网络乌托邦概念的认识。

【答案】(1)“网络乌托邦”思想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这一思想是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的基础上的。有的学者认为,电子传播网络的双向性使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它将改变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受到传播者支配的局面,使传播过程变得更加平等,而这种平等也必然带来社会关系的平等; 有的学者认为,新媒介技术将保障每个人自主发表言论的权利

和机会,并形成“真正的观点的自由市场”。

(2)Web2.0的理念是一个网络乌托邦,或者说一个人类历史上的超级共和国。它假定所有网民都是参与者,同时也是创造者。把创造和选择的权限都平等地给予每一个网民,因而有理由相信此举将释放所有人身上的创造力,使得网络世界空前丰富。

(3)“网络乌托邦”就是民主社会中的平权思想,它在政治上是正确的。但在实践层面上却并不让人觉得乐观。Wiki 表面看是每个人都可以充当编辑,但是真正操控整个Wiki 并且拥有无上权力的只是一个很小的长老团,比例不到总用户的1%oWeb2.0的去中心化长尾理论并没有在现实中得到多少体现。就像每个人都写Blog 一样,每天有数百篇新文本发布,然而值得一读的没有几篇。每个人的文本都具有独特的价值,这更像是艺术家说的话。可对于大众来说,他们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取舍。这种判断和取舍最终导致序列、顺位、权威、中心,这些Web2.0深感厌烦的字眼。

(4)此外,单纯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并不能必然保证理想的社会形态的出现,而是需要更加复杂的社会条件。一个理想社会的到来,不仅需要技术上的条件,而且需要更为复杂的社会条件,其中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合理化一级人的自身素质的提高等等。简单地断言某种传播技术或工具必然导致某种社会形态的观点不科学。

(5)将来的网络不再是与现世天地相对而言的“虚拟世界”,而是一个有着自在生命和法律的真实所在。数字空间不仅是现实世界的一个完整部分,而且它为之服务的首要对象便是现实世界的经济利益。它为利益所驱动,并服务于这种无所不能的利益。不仅它的诞生过程和现状是这样,它未来的走向也必定如此。

(6)媒介技术或工具是中性的,它们本身并不必然导致某种“社会善”或“社会恶”。归根到底,媒介工具是人的创造物,重要的是人如何使用它,利用它来传播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从这个角度而言,传播媒介的社会影响并不仅仅取决于媒介的技术或形式特性,而且取决于掌握和运作它的人和社会组织,取决于它们生产和传播的信息内容。

10.印刷术的发明对于人类传播的意义有哪些?

【答案】印刷术的发明对于人类传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字出现以后,人类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手抄传播阶段。手抄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一部书籍,如果要抄写多册,不但耗费时日,而且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工劳动。文字信息的生产规模还很小,加上教育的普及程度低,文字传播基本上还属于政府、官吏以及统治阶层的特权。印刷术的出现扭转了这一情况。

(2)印刷时代的到来是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之卜的,这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作出的两大贡献。早在公元105年,中国东汉时代的蔡伦就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制造出植物纤维纸。在公元7世纪的唐代,中国己经出现了雕版印刷。1045年,宋代的毕异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中国学者阂大洪认为,毕异的方法虽然还很简单,“但已包括了活字印刷的三个主要步骤:制活字、排版、印刷,与近现代的铅字排印基本原理完全相同”。到了元代和明代,中国又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