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与动画学院专业技法之中国电影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填空题
1. 1930年,电影中_____与_____“电影皇帝”演唱的《寻兄词》是最早的中国电影歌曲。
【答案】《野草闲花》;阮玲玉;金焰
2. _____于1913年拍摄的家庭短剧_____,被认为是最早的中国故事片。
【答案】郑正秋;《难夫难妻》
3. 电影《城南旧事》导演是_____。
【答案】吴贻弓
4. 张艺谋1991年拍摄了根据苏童小说《妻妾成群》改编的电影_____,继1988年红高粱获得柏林金熊奖,又一举夺得当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_____奖,从此开始了他一系列的得奖之路,并奠定他国际著名导演的地位。
【答案】《大红灯笼高高挂》;金狮
5. “长城”公司的主要创作人员侯耀便主张以电影艺术“表现人生”、“批评人生”、“调和人生”、“美化人生”,影片有《_____》《_____》等。
【答案】弃妇;一串珍珠
6. 郑正秋根据著名的鸳鸯蝴蝶派小说《_____》改编拍摄了同名影片,并相继拍了一系列以妇女为主要题材的影片,表现了他对封建伦理和婚姻制度压迫下的妇女所寄予的深厚同情。这是郑正秋创作的主导方面。
【答案】玉梨魂
二、简答题
7. 为什么说《神女》是中国默片时代的典范性作品?
【答案】影片的风格在当时被誉为“灵魂的写实主义”,因为影片中的女主人公挣扎在一种痛苦的“两重生活”之中,她的挣扎不仅是一种生存的挣扎,更是一种灵魂的挣扎。在影片中,编导吴永刚表达了他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者的深切的同情和对无私母爱的赞美。影片具有较为明显的批判现实的意味,正如吴永刚在《<神女>完成之后》一文中所说的:“在上海,尤其可以见到这种现象:她们被人蹂蹭,被人唾弃,被当作榨取金钱的工具,过着非人的生活。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这是社会经济制度的病态。”
8. 简述20年代以前中国电影概貌。
【答案】(1)1905年以前的中国电影“史前期”1895年世界电影诞生,1905年中国电影出现。电影是有发端期可寻的唯一艺术。它的诞生与时代、社会、科技、商业需求息息相关。透过电影历史,我们会发现社会人心的起伏变化、生活时尚的流转迁变,所以一部电影史某种程度上就是社会变迁的艺术折射。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的《定军山》,此前的中国电影放映、流通史就可称为“史前期”。输入电影是从中国的商业发达都市一一上海开始的。
(2)20年代中国电影的萌芽与初创期
中国民族电影是从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戏曲电影《定军山》开始的。《定军山》是中国民族电影试图以独立形象出现的开端,它所涉指的内容(戏曲),采用的方法(记录式),以及简单的镜头表达方式,成为中国电影相当长时期的基本形式。
中国民族故事片的最初尝试是由1913年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开始的,由中国第一代影人张石川和郑正秋第一次合作拍摄。同时,在1913年,香港的黎民伟编导的2本故事短片《庄子试妻》也拍摄而成。自1920年到1921年间,在上海开始了中国第一批长故事片的摄制,其中,最早的几部是《阎瑞生》《海誓》《红粉骷髅》。
20年代电影发展经历了2个比较明显的阶段,即1926年前和1926年后的不同风貌。大略而言,前一阶段以谐噱滑稽和社会家庭问题的表现,形成内容多样又良莠混杂的局面,包括现存最早的中国影片《掷果缘》在内的谐噱滑稽片,和社会家庭问题影片《孤儿救祖记》。后一阶段则被滚滚而来的时潮所裹挟,造就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蔚为壮观的商业类型片风行时期。
9. 试述谢晋对中国电影的贡献。
【答案】(1)在新中国电影史上,谢晋是一个贯穿性人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谢晋是现实主义电影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我国主流电影的传统并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谢晋几乎使中国传统电影走到了尽头。这意味着他的电影达到了某个高度,这个高度是其他导演几乎无法超越的”。
(2)他的影片大多取材于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重大社会内容,主题挖掘深刻,表现出了中国电影人的良知。谢晋的电影善于刻画人物,表现人情人性,以情动人,特别是创造了一系列成功的女性形象,如《天云山传奇》的冯晴岚、《牧马人》的李秀芝、《芙蓉镇》的胡玉音等。谢晋熟悉观众的欣赏趣味,所拍的影片深受国内外广大观众的喜爱。
(3)谢晋的电影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86年夏秋之际国内掀起了一场关于“谢晋电影模式”的讨论。这场讨论首先在上海《文汇报》上展开。1986年7月18日,《文汇报》影视与戏剧版上同时发表了朱大可和江俊绪两篇观点完全相对的争鸣文章。
10.“文革”后期的中国影坛上都有哪些类型的影片上映?
【答案】(1)重拍片:包括《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平原游击队》《青松岭》《战洪图》《年轻的一代》等。这些影片根据过去的黑自片题材重新拍成彩色片。江青本打算将这些影片拍成故事片的“样板”,但在“三突出”原则束缚下,影片脱离生活真实,缺乏时代气息和生
活气息,虽然在技术方面超过解放初期的水平,但总体质量上不如过去的黑白片。
(2)战争片:文革时期的战争片主要有《车轮滚滚》《长空雄鹰》《渔岛怒潮》《侦察兵》《枫树湾》《碧海洪波》《激战无名川》《南海风百》《难忘的战斗》等。这类影片历来是观众比较喜欢的,而且风险较小。
(3)阶级斗争电影:这类影片的代表作有根据浩然同名小说改编的《艳阳天》《金光大道》,以及《火红的年代》《向阳院的故事》《红雨》等。它们在题材上大多是表现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结局往往是英雄战胜阶级敌人,同时又帮助、教育了那些阶级觉悟不高的领导干部。这类影片,在创作上从概念出发、主题先行,遵循“三突出”的原则,追求“高、大、全”,这甚至表现在影片主人公的名字上,《金光大道》中的主人公名字就叫高大泉。1974年7月,国务院文化组在北京召开“全国故事片创作、生产座谈会”,要求要敢于“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塑造高大、完美的无产阶级形象”。这是对这一时期“阶级斗争”题材电影的很好概括。
(4)儿童片:《闪闪的红星》是文革时期儿童片的经典,影片中的小主人公潘冬子成为那时儿童的偶像,也深受成年人的喜爱。
(5)同一阵营的外来电影:新中国对于外国电影的翻译可以上溯到1949年长影译制的前苏联电影《普通一兵》。从50年代开始,新中国对于译制外国电影一直很重视,但是这项工作在“文革”开始后却全面停顿了下来。当时人们能够看到的外国故事片,也就是《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乡村女教师》等少得可怜的几部。直到1969年,对外国故事片的译制工作才重新开始恢复,主要译制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等几个与我们同属于一个政治阵营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
(6)阴谋电影:“文革”后期,出现了一批所谓与走资派作斗争的影片,后来被定性为“阴谋电影”。阴谋电影,专指“文革”后期“四人帮”利用手中的文艺工具,以批判“走资派”、攻击老干部为目的所拍的影片,这类影片己完全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四人帮”篡党夺权的工具,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史上一种畸形的文化现象,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几乎没有任何艺术可言。它随着“四人帮”的兴风作浪而跳上时代的浪尖,也随着“四人帮”的覆灭而销声匿迹。
11.“十七年”中国电影都有哪些类型? 其代表作品是什么?
【答案】(1)革命抒情正剧①史诗性的影片:《南征北战》《红旗谱》《南海潮》《农奴》②英雄成长片:《董存瑞》《赵一曼》《青春之歌》《红色娘子军》③战斗片:《野火春风斗古城》《狼牙山五壮士》《冰山上的来客》《地雷战》
(2)现实生活题材影片
《龙须沟》《护士日记》《花好月圆》《老兵新传》《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万紫千红总是春》《李双双》《枯木逢春》《马兰花开》
(3)喜剧式电影
①讽刺喜剧:《新局长到来之前》《不拘小节的人》《未完成的喜剧》
②歌颂喜剧:《五朵金花》《今天我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