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广西师范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公共管理学考研复试题库(1)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事后评价
【答案】事后评价,是指公共政策执行后对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又称为效果评价,这是对一项政策的最终评价。事后评价在公共政策执行完成之后发生,是最主要的一种评价方式。公共政策评价的主要任务也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考察一项公共政策的执行在客观上对目标群体、政策系统和环境会产生什么影响,综合分析该项公共政策的效果。作为公共政策过程的总结,效果评价对公共政策所做的价值判断最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
2. 规范分析
【答案】规范分析方法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和基础,提出行为标准,并以此作为处理经济问题和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探讨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的分析和研究方法。规范研究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科学规范、道德规范、审美规范、宗教规范和法律规范等。规范分析,同样离不开价值。规范要有效,必须以相关的价值为基础。价值观念的变化必然带来社会规范的变化。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存在着彼此联系的四种形式,即事实判断、价值判断、规范判断和命令判断。这种关系,在政策分析中处处都表现出来。
3. 执行评价
【答案】执行评价是指对执行过程中的公共政策实施情况的评价。由于公共政策的复杂性,政策执行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是公共政策主体在制定政策时难于预料的,只有通过执行才能暴露出来。执行评价就是具体分析公共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情况,以确认公共政策是否得到严格贯彻执行,是否作用于特定的对象,是否按原定政策方案执行,人、财、物等政策资源是否充足、到位,公共政策环境是否发生了重要变化,执行机构和人员的效率、主动性、原则性和灵活性如何。
4. 政策目标
【答案】政策目标是指决策者凭借决策手段所要取得的东西,是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制约着公共决策及政策分析的全过程。目标涉及“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对不同政策目标的澄清和认定是分析者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基本的政策目标包括增长、效率、稳定和公平。
政策分析的中心任务,是要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界定了政策问题,并不等于确定了目标,因为问题中确认的东西还太抽象,往往抓不住要害。所以必须要求目标明确,具体落实。围绕问题,开始设定的目标往往笼统,有待进一步具体化。其方法有两种:一是把总目标分解成更低层次的子目标; 二是量化,给目标定出必须实现的数量界限。这样使整体目标与局部目标、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单目标与多目标等,可以分析得较为清楚。
5. 对策论
【答案】对策论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互动决策,即各行动方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每个人在决策的时候必须将他人的决策纳入自己的决策考虑之中,当然也需要把别人对于自己的考虑也要纳入考虑之中,从而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战略。
6. 非正式评估
【答案】非正式评估是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不作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非正式评估具有方式灵活、简便易行的特点,评估形式多种多样。非正式评估的缺点是由于评价者掌握的信息有限,并且缺乏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因而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有失客观公正。
7. 诺斯悖论
【答案】诺斯在1981年提出,国家具有双重目标,一方面通过向不同的势力集团提供不同的产权,获取租金的最大化; 另一方面,国家还试图降低交易费用以推动社会产出的最大化,从而获取国家税收的增加。国家的这两个目标经常是冲突的。“诺斯悖论”描述了国家与社会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矛盾的关系,即“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经济衰退的根源”。另外,由于存在着投票的悖论、理性的无知,加之政治市场的竞争更不充分和交易的对象更难以考核等因素,政治市场的交易费用高昂。结果,政府作用的结果往往是经济增长的停滞。
8. 利益分配
【答案】利益分配是指国家与项日承担单位之间、单位之间以及承担单位中个人的利益情况。如果利益分配不当就会损伤承担单位和个人的利益导致项目合作破裂。利益分配的结果既能使部分人获得利益,也可以使部分人失去利益。比如物价政策,就经常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谋取合理的平衡。有时会削弱生产者的利益,有时则抑制消费者的利益。但公共政策的最大特点之一,总是要保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尤其是绝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而抑制少数人的利益。
二、简答题
9. 简述战略管理与非战略管理的区别。
【答案】战略管理可视为管理者有意识地选择政策、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标之行为。也可以被界定为:制定、实施和评价使组织能够达到目标的、跨功能决策的艺术或科学。
战略管理与非战略管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
(1)战略管理认定未来要达到的目标(愿景陈述);
(2)具有目标达成的时间框架;
(3)有对当前组织环境,特别是组织能力的系统分析;
(4)有对组织环境的评估;
(5)比较各种备选方案后选择一战略,以求目标的达成;
(6)围绕这一战略整合组织的努力与行动。
10.简述采购制度、方法与决策。
【答案】有效率的采购需建立在完善的制度基础上,也就是需要有相关的法令规章与作业程序,对各项基本要素与采购方法予以合理规范。
(1)一个完善的采购制度需规定以下事项:
①订定组织内部采购之各方面责任。组织内部各部门间的权责划分应明确。
②采购财货与劳务的方法。组织的采购方法应统一,系分散采购、集中采购或联合采购可选择一种方式办理,所有财货或劳务的采购需一致办理。
③规格说明书的格式。规格说明书的基本内容有:说明机关对于销售厂商的要求、产品规格、厂牌、特殊设计、操作方式、效率等,规格书的格式亦应力求标准化。
④销售厂商与承包商之规定。对于销售产品的厂商或参与承包的厂商,其条件必须事先有所规定。
⑤行为道德标准。对于组织内负责采购人员的行为道德规范与工作伦理等皆需订明,以降低不法利益输送事情的发生。
⑥内部控制。对于采购流程必须建立内部控制系统,从提出采购要求、采购决策、招标、签约、点收、支付款项、存货管理与使用等,皆需由不同单位人员参与,以牵制与稽核。
⑦存货管理。存货管理影响采购决策、物品品质与耐用年限等,自应建立一套管理制度。
(2)采购方法
采购的方法一般可分为四种:竞标、比价、议价以及非竞争性协商。
①竞标。采购以竞标(competitive bidding)力一式进行,是当市场上有许多潜在的供应商时,竞标可以获得最低廉的价格,以节约采购成本。采行竞标的方式,应公告、公开拟采购的产品需求,让所有有兴趣的供应商皆可参与。对于参与竞标厂商所提出的采购计划书需作一定的规格要求,同时机关亦应事先决定一定的底标。
②比价。以比价(competitive proposals )方式进行采购,可以允许厂商所提之计划书更具弹性,同时也可以不进行公告,而由采购机关选择适当的投标人径行比价。这种方式一般是因为金额较小或因为采购机关对于提案有足够资讯、作比较判断。
③议价。议价(negotiated bids)一般是发生于只有少数符合条件的供应商或服务提供者的情况,政府机关商请其提出议价案,机关可以公开或不公开方式进行。对于议价提案可以经过机关与供应商之间的协商予以修正。
④非竞争性协商。非竞争性协商(noncompetitive negotiations)出现的情况系市场卜只有一个供应商,因此没有选择与竞争的机会,只有采取与唯一供应商谈判协商的方式,决定采购金额与数量。
(3)采购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