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学系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现代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商会组织
【答案】商会组织是在旧式商业、手工业行会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出现于清末。辛亥革命前,商会在中国社会上己有很大的势力,北京政府时期又有很大的发展,其组织遍布全国各地。1912年,在几个大城市商务总会的倡导下,在北京成立了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并建立了常设机构,1914年3月,又在上海召开了全国商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北京政府期间,这个组织召开了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不仅进行商务活动,而且参加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社会活动。
2. 《塘沽协定》
【答案】《塘沽协定》是1932年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的撤军协定。1932年,日军侵占东北后继续向华北进犯,1932年5月31日,国民政府派熊斌与日本代表冈村宁次在塘沽签订协定。主要内容为:中国军队撤退至延庆、昌平、高丽营、顺义、通州、香河、宝坛、林亭口、宁河、芦台所连之线以西、以南地区。尔后,不得越过该线,不得有一切挑战扰乱之行为。日军为证实第一项的实行情形,随时用飞机及其他方式进行监察,中国方面对此应加以保护。日军如证实中国军队业已遵守第一项规定时,不再越过上述撤退线追击,自动回到长城一线。长城线以南,及第一项所示之以北、以东地区内的治安维持,由中国方面警察机关担任。此协定实际默认日本侵占东北三省和热河省的“合法”性,并承认了冀东为“非武装区”。这样,整个华北门户洞开,日
军随时可以进占冀察和平津。《塘沽协定》是蒋介石政府在民族危急关头与日本妥协的具体表现。
3. 东西文化论战
【答案】东西文化论战是指五四运动前后关于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特点、性质及相互关系问题的思想学术论争,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讨论主要集中于比较东西文化优劣、东西文化能否调和及东西文化如何结合的实践问题。这场大论争尽管无法解决提出的所有问题,但争论本身则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中国科学与民主观念的深入人心作出了贡献。
4. 遵义会议
【答案】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的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
军。这次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枚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5. 北戴河会议
【答案】北戴河会议是指1958年8月在河北省北戴河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讨论了1959年的国民经济计划、工农业生产和农村人民公社、商业工作、教育方针、加强民兵工作等问题。会议还讨论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定在全国农村普遍建
立人民公社。北戴河会议结束后,全国范围内很快形成了全民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
6. 秋收起义
【答案】秋收起义是1927年9月9日,由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是中共党史军史上的三大起义之一。10月27日,起义部队到达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的茨坪,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7. 整风运动
【答案】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活动。整风运动主要包括1942年、1950年、1957年三次整风运动,其中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最为著名。1941年前后,由于日寇的“扫荡”和国民党的包围封锁,敌后解放区出现了严重的困难局面,历史上的“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尚未清醒,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长期存在。为克服困难,1942年前后,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全党范围内的整风运动。此次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党内的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通过“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完成批判和纠正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树立和发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及自我批评的思想作风的根本任务。通过此次整风运动使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为中国共产党“七大”的召开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8. 史迪威事件
【答案】史迪威事件是抗日战争后期中美外交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与国民政府在对日作战的战略方针及有关问题上发生矛盾斗争,美国总统罗斯福应蒋介石要求从中国战区召回史迪威,此为史迪威事件核心。其经过大致为:1942年1月,二战反法西斯同盟国宣布成立中国战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同年3月,美国派遣史迪威中将来华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一职,辅佐蒋介石指挥抗战。但双方因职务、个性和战略见解的不同而屡生摩擦。由史迪威指挥的缅甸战役失败后,蒋介石萌生了撤换他的念头,而史迪威认为,战败的责任应由国民党将领承担。此后两人矛盾愈演愈烈,1944年双方最终摊牌,美国政府不得不召回史迪威。
9. 黄埔军校
【答案】黄埔军校是1924年6月孙中山在广州创建的军事学校,全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校址位于广州市珠江的黄埔岛上而得名。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为校长,由苏联提供办校经费和军械武器,共招收了六期学生。黄埔学生军曾参加东征及北伐战争,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0.《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答案】《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1981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史问题的决议。基本内容是:①对建国32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正确的总结,实事求是地评价了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②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科学地论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 ③肯定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正确道路,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继续前进的方向。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和重大影响的重要文件。
11.皇姑屯事件
【答案】皇姑屯事件是日本关东军谋杀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事件。1928年6月4日凌晨5点30分,张作霖乘坐的专列经过京奉、南满铁路交叉处的三洞桥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炸药炸毁,张作霖被炸成重伤,送回沈阳后,于当日死去。
12.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
【答案】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是指1946年1月10日至31日,国民党政府在全国人民和平与民主呼声的压力下,根据《双十协定》,召集国民党、共产党以及各民族党派为抗战后的和平建国大业在重庆举行会议。参加会议人员在政治上实际代表中国社会中左、中、右三派,会议是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国家政权主张关于中国前途的一场较量,会议中讨论的焦点是军队问题和政权问题。会议通过了关于和平建国纲领、政府组织问题、国民大会问题、军事问题宪法草案问题等5项协议。这些协议实际上否定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独裁制度和内战政策,贯彻了和平民主的根本原则,在当时是符合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愿望的。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使得老百姓加深了对中共和平建国的政治主张的认识,为共产党争取了更多的支持力量,同时这次会议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十分突出的采取合法形式与当局进行斗争的范例,通过这次会议,共产党争取了中间势力,扩大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否定了国民党的一党专制。
二、论述题
13.论述中间路线的破产和民主党派的重新组合
【答案】(1)中间路线的破产
抗战胜利后,中国面前出现三种前途:共产党所倡导的道路,国民党所倡导的道路以及各民主